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69节
人一写起论文,时间就过得特别快。
十月下旬,崔和给他寄信来,说是李阁老帮他选了一位致仕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家的淑女,父祖皆是名士,家法严整。不过谢家祖籍浙江温岭,谢祭酒致仕后一直在乡里办学教书,想亲眼看看这个未来孙女婿,要他到江南成亲。
王守仁就是到岳父家成亲的,崔衡也回新妇家住过两三个月,这不要紧,只要亲家人好就行了。
崔燮提笔回复了弟弟,又写信谢李东阳给他家挑了这么一门好亲事,痛快的把三弟送给了谢家。
因弘治十一年有乡试,崔和得回来赴考,两家就把婚事订在了明年八月。崔燮写信吩咐崔良栋给三弟备办聘礼,又敛了敛自己的私房,送了他几样上好的玉石、玩器,让他拿去讨好谢祭酒父子们。
这一年没有两个弟弟在身边碍事,谢瑛过来住时更方便了。他没再带谢山一道来,而是单人独骑到了迁安,又足足地在嘉祥屯消磨了五天。元宵夜里,他明着出去观灯,晚上院子里没人了,就带着七八盏灯笼回到崔燮房里,偷着在屋里点了起来。
崔燮看着灯上映出的谜题,含笑问道:“这些灯莫不是谢兄赢回来的?不愧是明查秋毫的谢镇抚,天下事都难不住你,竟能这么快就赢了这些灯笼来。”
“哪里,不过是些玩熟了的旧谜,嘉祥屯这边没京里那么多才子,才叫我偶尔赢了几回。”
谢瑛也站在灯光汇聚处,观的却不是灯,而是灯下人。满室灯火映得屋里如同白昼,看什么都纤毫毕现。他朝崔燮背后走了一步,目光落入系得不太严实的后领里,就清清楚楚见着了那里印下的艳色痕迹。
他昨晚恐怕有些忘形了,下回还得小心些,别弄出这么容易叫人看见的痕迹。
他想着想着,却不由自主地走上去,低头嗅了嗅那片略敞开的领口。内里清湛的皂香里仿佛还染着他身上的衣香,诱惑着他将它扯得更开,温柔如水地说:“许久没在这么亮的地方看过你了。叫我细看看,我们燮哥这两年可清减了?”
第267章
弘治十年四月初, 和哥便带着几名家人, 轻骑来到迁安,向崔燮道别。他八月间就要成亲, 江南气候湿热, 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恐不适应, 故而要提前几个月动身,以免在江上遇上暑热得了病, 耽搁婚期。
崔燮引他去拜了祖宗, 又叮嘱他在船上万不可喝生水,再渴再急也要煮开了再喝。运河里日日都有大量船只往来, 垃圾废水都是直接往河里倒的, 不知有多少细菌。
李清照的前夫赵明诚就是喝生水病死的, 和哥这体质,一杯下去估计也不行了。
崔和喏喏地领了他的教训,带着兄长的叮嘱和一提治晕船、中暑、泄泻的药,直奔通州坐船。崔家租的大船已停在码头等他, 船上已装好了聘礼和他日常用的家具、衣被, 接了他便往南去。
两家已有约定, 和哥要在谢家住到明年开春再回来,这段日子正好随未来岳祖、岳父念书。
还没等到谢家办婚事,崔燮却已守满了祖母的二十七个月孝期,收拾了守孝时用的东西和写的文稿,带着几辆车的新鲜吃食重回京城。
回京当天,崔衡带着家人到城外迎他, 想接他回老宅休息,崔燮却不肯回去,而是叫他到侍讲府吃了盏茶。但因今年夏天杨氏怀了身孕,如今月份尚浅,崔衡心里惦记着,坐立不安的。崔燮也不愿让他在家碍事,便早早打发了他,自己把整个院子转了一遍。
从外表看,这座院子和他离家时并没多大区别,只是重新粉饰了一遍,碧漆廊柱,酱色门窗,配上新糊的半透明窗纸,显得格外新鲜干净。
可是到了他卧房和书房这样的地方,装潢便大不一样了。
书房四面糊了淡绿色的纸,墙上挂着镶在框子里的彩笺,都是他自己原先制的,画着占满笺面的淡色蔬果、供器,清雅素淡。吊顶架了细木条编的天花,当中镶着半透明的明瓦板子,中间垂下一个大的吊灯,灯身上方是个青花瓷罩子,下方是将半透明羊角灯座在一个花托似的铁架上拼成的。
和他画里的吊灯不大像,却也是大明朝独此一家的现代风味了。
卧室也同样是照着他画过的样子装的,不过墙上糊的是浅黄色绘碎花的纸,像是用黄连水或栀子水染过,有种温馨的感觉。头顶上也同样是不易着火的明瓦吊顶和吊灯,床上铺了羽绒垫子和靠枕,躺上去松松软软,说不出的舒服。
他忍不住一觉睡了过去,到晚上才听到家人敲门,说是隔壁谢佥事家听说他到家,特地设宴款待他。
崔燮“噔”地一下子就醒了,利落地跳下床,起身盥沐更衣,叫家人备了礼物,正正经经地从谢家大门进去,递上礼单,感谢了高邻谢大人这些年帮他看房子,客客气气地吃了一顿接风宴。
有人看着时从大门出入,撇清私情嫌疑,没人看着时……自然还是打开花园门,到小楼里幽会。不过崔燮刚从五百多里外的老家赶回来,谢瑛舍不得折腾他,就只替他按摩开坐车坐得酸涩的筋肉,抱着他静静地睡了一夜。
转天早上谢瑛就得回镇抚司点卯,崔燮睡眼惺忪地帮他递腰带、拿网巾,送他从后门回了家。
折腾这么一趟,崔燮自己也睡不着了,索性回去收拾了带回来的礼物,就叫人递帖子给亲友故旧,或挑日子上门拜访,或约着一起去喝酒。
帖子刚刚送出去,两位国舅就穿着内赐的飞鱼服,满面红光地来见他。一进门就赶着讲他们兄弟如何费心耗力地给太子出题,逼着小太子认真做卷子,从小扳正他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他们俩自己当年学的也不怎么样,受罚的经验丰富,对付太子就拿出当初崔燮对付他们十分之一的手段,也能折腾得小太子到处告状……而不得。
俩人没事就回忆自己是怎么挨罚的,居然没回忆出心理阴影,反而体会到了当年崔先生罚他们时的快感,不,是苦心,然后越发喜欢忆旧了。
两人情真意挚地说:“当年若没有恩师苦心教导,我二人焉有今日的担当和本事?请老师受我们兄弟一拜,以后还不吝管教我们兄弟。”
崔老师一时竟不知如何评价他们这学以致用的态度,想了想还是鼓励为主,表扬了他们几句。
不光表扬,还上了两位国舅最上心、最喜欢的奖励:“第二回 少年锦衣卫印出来后,给你们兄弟各画一张真人大的立像,你们可喜欢什么服色的?”
喜欢!什么服色都喜欢!就跟锦衣卫正传的谢镇抚和十四千户一样就好了!
大张国舅摆了个执刀斜劈的姿势,小张国舅则是横刀过头,都是自己觉着潇洒勇武到不行的pose。崔燮用心记下了,还许诺叫画师把他们俩画得更高大俊美,美得两人午饭都没吃多少,装了半车老师带回京的土产,晕乎乎地回家去了。
崔燮目送他们离开,先拿铅笔画下二张兄弟要的姿势,免得忘了,然后翻出自己在乡间的著述,又备上些活鸡、腊肉,许多瓜茄菜蔬,准备晚上去看李老师。
官员在乡间居丧时讲学、著书已是通例,崔燮当然也得拿出东西来供人观赏。只不过他在乡间著的不是一般读书人爱作的理学文章或是诗词,而是一摞摞的农科论文。
他的文章攒巴攒巴也有小二十万字,快赶上一部《左传》了:其中有这些年实验出来的农科技术;有复原和使用王祯《农经》中农具和水利设施的体验报告;有栽植耐盐植物利用盐碱地经验;有破除迷信、防治蝗灾及蝗虫食用指南……
蝗虫,生翅的为蝗,未生翅的为蝻,北方常见害虫。炸着吃,好吃;烤着吃,好吃;晾成蝻蝗干,味同虾干,好吃。
蝗虫多生在水旱灾之后,愿是大旱越伴生蝗灾,若不及时治理,甚至能成飞蝗千里,蔓延几省的大灾。
崔燮一向住在屯子里,有时连日不雨,在家就能看见蝗虫乱蹦乱飞。
他但凡见着蝗虫,就叫人到处捕捉,免得成灾。当地百姓们有肯捕蝗的,也有迷信蝗虫是上天降罚,不敢驱蝗的,他就从家里拿出粮食,收买当地人捉蝗挖卵。一斗虫换一斗粟,就有许多老幼妇孺肯干这些事,将生虫的荒滩清得干干净净。
只是虫卵不易清理,靠人挖不尽,他就仍祭出生石灰消杀大法,往蝗虫滋生的地方洒生石灰和硫磺,烧死没挖出的虫卵。
迁安新调来的县令张济听说此事,也叫别处的农户学着捉蝻蝗。但因不是蝗灾大起的时候,官府不能拿粮换虫子,只能向富户劝募,崔燮便捐了不少粮食和大豆。
为此张县令特地作了篇《灭蝗记》的文章谢他,亲自登门送文,请他点评。
崔燮拿出看八股的眼力看他的文章,帮他挑了几处卖弄文采,显得繁琐靡弱的地方,稍事修改,令文章更浑融。张县令激动得才思泉涌,不仅改了文章,还当场题了首《感崔侍讲燮评点文章,有感而作》赠他。
崔燮一时半刻憋不出次韵诗来,只能送了他一袋蝗虫干和两只吃蝗虫粉饲料育肥的鸡当作回礼。张县令拎回去后琢磨了几天,请了当地里老来,当众吃了炸蝗虫干,以示蝗虫可食,劝百姓见即捕杀,不要把它当作上天降罚而有所畏惧。
崔燮听说这事,深感他为了治蝗够豁得出去的,也豪情大发了一回,对着收割后光秃秃的麦场憋出几句:“飞虫岂是天公降,早治淤涂亦可防。”
李老师晚上见着他之后不问寒温,先看他的文章诗赋。先见了这首诗,脸上顿时掠过一丝喜意,难得地夸了他一句:“头巾气尽去,台阁气于斯可见矣。”
换言之就是不大酸了,改打官腔了。
反正李老师自己都说过诗中有台阁气不是坏事,崔燮就当自己真有进步,美滋滋地领受了夸奖。
不过李阁老更爱看他的小论文,夸起这个就比较真情实感了。论文里画了他应用的所有农作物,都是上了色的,还画出其出生、长成、开花、结果的不同形态,枝叶花果都有解剖图,栩栩如生。哪怕是从未接触过稼穑的人,对着这画也能从田野中认出这种庄稼了。
文里更罗列了大量数字,做成更显而易见的表格、柱状图与饼状图之类,让人打眼就能看出优劣,省了多少眼力和精神!
他从前做翰林学士时,写奏疏章表都恨不能骈四骊六地炫技;如今当了阁老,一天要看一摞下面呈进的奏章,才知道那样的文章看着耗神费时,还是简单直白的好。
他撂下文稿,赞许地看了崔燮一眼:“难怪徐首辅当年就说你能做实事!别的还罢了,粮食和治蝗真天下要务。前头杂交豆和粮豆间作疏我已替你奏上去了,宫内正试种,这个治蝗法你改写一份简单些的、可推行的奏疏来,回头呈进上去,圣上必定喜欢。”
小论文易懂,格式却不对头,得重写一遍才能呈进。
崔燮立刻点头应下,又问起了起复的事。他老师就是阁老,师徒之间也不用说什么场面话,直接说:“去年天子下令修会典,翰林院正缺人,早就等着你回来了!你明天去吏部交还勘合文引,给你三天假安排家事,三天一过就赶紧回翰林院干活。”
刚修完《宪宗实录》,又要修会典,弘治天子真个勤政,完全不给他们翰林们像在成化年间那样潇洒过日子的机会啊!
崔燮在乡下宅久了,想到要天天修书就觉着手臂发酸,忍不住低叹了几声。可他也不敢说不想干,只能苦中作乐地安慰自己:幸亏上回修实录时存下来的资料都还在硬盘里没删,修会典时能脑内查资料,多少能省点儿精力。
李东阳看他蔫蔫的,也勾起了几分心事,叹道:“你这两年在迁安守孝,却把太子出阁的大事耽搁了。若去年你在朝中,那十二位太子讲官中必有你一个位子了。如今东宫额员已满,用的又都是年少有为的翰林,除非张文祥再升一级,空出右中允的位子,才能把你塞进去。”
张文祥就是王状元榜的探花,名天瑞,是弘治四年升的侍讲。崔燮也是弘治四年修完实录,依例升到侍讲的,从职务到时间都和这位张中允撞得死死的,估计一进半会儿进不了东宫。
李东阳可惜地看着他:“你是会讲书,会教弟子向善的,若能进东宫讲学,应当也有办法教皇太子用心向学。好在如今两位国舅常进宫劝太子读书,还出了卷子考核,便是平日讲官们不在东宫时,也不怕太子教内侍们引诱坏了。”
崔燮深以为然,也猛夸了国舅们两句。
两位国舅这么早就给小太子加作业是有点不人道,不过想想历史上正德干出的事,他对这孩子也没多少同情心了。
哪怕有点矫枉过正,也先矫着吧。现代的孩子还不是三岁就得上幼儿培训班?不光学汉字,还有数学跟幼儿英语呢!就是把正德教成个书呆子,也比历史上那个到处浪,纵容刘瑾干政,弄得朝野不安,宁王叛乱的熊皇上强。
师生俩立场相当一致,越说越投契。李老师便叫人开了一坛谢家酒,烹鸡煮肉,留他吃晚饭,还要他遣人回家拿蝗干来尝尝。
吃的不是蝗虫,是这种人力胜天的豪气!
李东阳将杯中烈酒一饮而尽,笑眯眯地看着崔燮道:“还是和你说话最舒心。虽说如今朝中人才济济,我门生中的李献吉,弘治九年王守仁榜的边廷实、王敬夫皆是聪慧渊博的少年才子,可这些少年人才气逼人,意气也有些骄人,不像你这么沉稳。”
“唯有你是个安安稳稳做事,不恃才邀名的人。”
第268章
崔燮不急着出名, 是因为他已经抱上了未来首辅和圣人的大腿, 还在李大佬的《西涯秋雨有感,题诗二首寄弟子崔和衷》《又寄和衷》《与和衷书》《岳孤养生论序》和王圣人的《和崔兄和衷七月十五悼忙诗》《次韵和衷兄五言古诗》《答崔和衷归田赋》之类诗文题目里刷足了存在感。
别说青史留名, 上语文课本都是可能的!
他有这底气, 自然比那些只有一腔文才和激情, 刚刚踏进朝廷,对未来还两眼一抹黑的才子们稳重得多。
他微微一笑, 谦虚地低下头:“老师忒夸我了, 我何尝没有过少年轻狂的时候?那些新进士们只是年少,等在朝中历练几年, 成熟些个就好了。”
不, 你轻狂的地方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要显摆自己的诗才, 当文章领袖,你是拉着文章领袖给你写画本。
李阁老想起这些年背着人偷偷写锦衣卫稿子的事,不由得笑了笑,也不再提新进的才子, 说起了画本的事:“我今已入阁, 王实庵、梁厚斋、杨石斋诸君也都已升到学士、东宫属官的位子, 再不像年轻时有那么多工夫给你写稿了。我们这群老头子商量过,等这部锦衣卫平日本的故事画完,就不能再替你写下去了。”
这个消息虽然有点打击人,不过崔燮看着李大佬、王状元他们步步升迁,也知道早晚得有这一天。连他自己都不干漫画主笔了,这些大员们都比他忙, 能给他写完日本篇已经很负责了。
不过别人能交,杨廷和大佬的院本暂时还没人能接手呢!他连忙问了一句:“杨大人原先可是已经答应了写老师被万氏与梁韦二监陷害下狱的院本,难不成也写不了了么?”
李阁老笑道:“这个他早就在写了,只是太早时不好出,将来定会给你的。你也不用着急,现在毕竟连环画才画到日本国天皇与将军派浪人忍者刺探远征船队消息这儿,等咱们这边写完日本国主请罪入贡,石斋也就写得差不多了。”
他倒很爱这段平日本的故事,啧啧叹道:“这些倭人畏威而不怀德,欺凌周边属国,对大明亦有不臣之心。信里不曾告诉你,去年三月日本国源义高遣使来进方物,船队沿途连连滋事,在济宁更因强买货物,出了持刀杀人事……”
一股怒气从崔燮心中涌上来,他险些从椅子上站起来,强按捺着情绪问道:“这些倭寇可曾拿住?”
“拿了,杀人者当时已叫百姓打死了,所司只得请旨处置。天子震怒,诏令以后日本国使节只许五十人进京,余者船队停驻处令所司严防。”
崔燮那口气才吐了出来,露出一点笑意:“正该如此。这些倭人到中国也不安好心,不过是假入贡之名索取好处,掳掠沿海罢了。”
李东阳冷笑道:“岂只今日如此。成化二年时就有使臣僧清启在京伤人,后又诡辩以倭人犯罪当回本国治罪,先皇便下诏赦了,那些使臣还有脸索取铜钱与籍。可惜日本国是太祖所定‘十五不征之国’……”
可日本跟那几个奉中国为宗主的老实国家又不一样!
当时不征,是因为明朝刚立,国力不足以远征罢了,现在是弘治中兴的大好时候,就不能抓紧机会打一回吗?
他微微倾身,眯着眼跟老师说:“其实也未必要用‘征’字。日本国是大明属国,若国内出了什么事,国主请宗主相助,咱们其实是可以帮他们平定祸乱的。弟子从史书中看得,其国内藩镇割据,幕府将军挟天子而令诸侯,又派门下武士骚扰大明领海……”
只要一封日本国王的求助信,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地帮天皇清君侧。
李东阳考虑了一阵,仍是摇头:“前元两征日本,皆因风浪而败,彼国所处,恐怕真是不可征伐之地……”
海上确实有台风,可也不是四季都有,那些海商倭寇不都打得好好儿的?可见只要多派人到那边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就能总结出合适的征伐时机。而且琉球是大明忠顺属国,还曾派过亲王子弟和宫中女官到国子监读书,先期调查时若向琉球借港口停船,恐不至于被拒绝。
他在国子监读书那几年,就时常看见琉球留学生蔡宾等人。要是能挑几个和他们相熟的监生放在使团里,借故人之力,恐怕能做到的更多。
崔燮实在有些心切,忍不住跟李东阳越说越深、越说越激动。
听起来简直不像个安心搞教育和农科的翰林文臣,倒像个立功心切的水军将领。
十月下旬,崔和给他寄信来,说是李阁老帮他选了一位致仕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家的淑女,父祖皆是名士,家法严整。不过谢家祖籍浙江温岭,谢祭酒致仕后一直在乡里办学教书,想亲眼看看这个未来孙女婿,要他到江南成亲。
王守仁就是到岳父家成亲的,崔衡也回新妇家住过两三个月,这不要紧,只要亲家人好就行了。
崔燮提笔回复了弟弟,又写信谢李东阳给他家挑了这么一门好亲事,痛快的把三弟送给了谢家。
因弘治十一年有乡试,崔和得回来赴考,两家就把婚事订在了明年八月。崔燮写信吩咐崔良栋给三弟备办聘礼,又敛了敛自己的私房,送了他几样上好的玉石、玩器,让他拿去讨好谢祭酒父子们。
这一年没有两个弟弟在身边碍事,谢瑛过来住时更方便了。他没再带谢山一道来,而是单人独骑到了迁安,又足足地在嘉祥屯消磨了五天。元宵夜里,他明着出去观灯,晚上院子里没人了,就带着七八盏灯笼回到崔燮房里,偷着在屋里点了起来。
崔燮看着灯上映出的谜题,含笑问道:“这些灯莫不是谢兄赢回来的?不愧是明查秋毫的谢镇抚,天下事都难不住你,竟能这么快就赢了这些灯笼来。”
“哪里,不过是些玩熟了的旧谜,嘉祥屯这边没京里那么多才子,才叫我偶尔赢了几回。”
谢瑛也站在灯光汇聚处,观的却不是灯,而是灯下人。满室灯火映得屋里如同白昼,看什么都纤毫毕现。他朝崔燮背后走了一步,目光落入系得不太严实的后领里,就清清楚楚见着了那里印下的艳色痕迹。
他昨晚恐怕有些忘形了,下回还得小心些,别弄出这么容易叫人看见的痕迹。
他想着想着,却不由自主地走上去,低头嗅了嗅那片略敞开的领口。内里清湛的皂香里仿佛还染着他身上的衣香,诱惑着他将它扯得更开,温柔如水地说:“许久没在这么亮的地方看过你了。叫我细看看,我们燮哥这两年可清减了?”
第267章
弘治十年四月初, 和哥便带着几名家人, 轻骑来到迁安,向崔燮道别。他八月间就要成亲, 江南气候湿热, 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恐不适应, 故而要提前几个月动身,以免在江上遇上暑热得了病, 耽搁婚期。
崔燮引他去拜了祖宗, 又叮嘱他在船上万不可喝生水,再渴再急也要煮开了再喝。运河里日日都有大量船只往来, 垃圾废水都是直接往河里倒的, 不知有多少细菌。
李清照的前夫赵明诚就是喝生水病死的, 和哥这体质,一杯下去估计也不行了。
崔和喏喏地领了他的教训,带着兄长的叮嘱和一提治晕船、中暑、泄泻的药,直奔通州坐船。崔家租的大船已停在码头等他, 船上已装好了聘礼和他日常用的家具、衣被, 接了他便往南去。
两家已有约定, 和哥要在谢家住到明年开春再回来,这段日子正好随未来岳祖、岳父念书。
还没等到谢家办婚事,崔燮却已守满了祖母的二十七个月孝期,收拾了守孝时用的东西和写的文稿,带着几辆车的新鲜吃食重回京城。
回京当天,崔衡带着家人到城外迎他, 想接他回老宅休息,崔燮却不肯回去,而是叫他到侍讲府吃了盏茶。但因今年夏天杨氏怀了身孕,如今月份尚浅,崔衡心里惦记着,坐立不安的。崔燮也不愿让他在家碍事,便早早打发了他,自己把整个院子转了一遍。
从外表看,这座院子和他离家时并没多大区别,只是重新粉饰了一遍,碧漆廊柱,酱色门窗,配上新糊的半透明窗纸,显得格外新鲜干净。
可是到了他卧房和书房这样的地方,装潢便大不一样了。
书房四面糊了淡绿色的纸,墙上挂着镶在框子里的彩笺,都是他自己原先制的,画着占满笺面的淡色蔬果、供器,清雅素淡。吊顶架了细木条编的天花,当中镶着半透明的明瓦板子,中间垂下一个大的吊灯,灯身上方是个青花瓷罩子,下方是将半透明羊角灯座在一个花托似的铁架上拼成的。
和他画里的吊灯不大像,却也是大明朝独此一家的现代风味了。
卧室也同样是照着他画过的样子装的,不过墙上糊的是浅黄色绘碎花的纸,像是用黄连水或栀子水染过,有种温馨的感觉。头顶上也同样是不易着火的明瓦吊顶和吊灯,床上铺了羽绒垫子和靠枕,躺上去松松软软,说不出的舒服。
他忍不住一觉睡了过去,到晚上才听到家人敲门,说是隔壁谢佥事家听说他到家,特地设宴款待他。
崔燮“噔”地一下子就醒了,利落地跳下床,起身盥沐更衣,叫家人备了礼物,正正经经地从谢家大门进去,递上礼单,感谢了高邻谢大人这些年帮他看房子,客客气气地吃了一顿接风宴。
有人看着时从大门出入,撇清私情嫌疑,没人看着时……自然还是打开花园门,到小楼里幽会。不过崔燮刚从五百多里外的老家赶回来,谢瑛舍不得折腾他,就只替他按摩开坐车坐得酸涩的筋肉,抱着他静静地睡了一夜。
转天早上谢瑛就得回镇抚司点卯,崔燮睡眼惺忪地帮他递腰带、拿网巾,送他从后门回了家。
折腾这么一趟,崔燮自己也睡不着了,索性回去收拾了带回来的礼物,就叫人递帖子给亲友故旧,或挑日子上门拜访,或约着一起去喝酒。
帖子刚刚送出去,两位国舅就穿着内赐的飞鱼服,满面红光地来见他。一进门就赶着讲他们兄弟如何费心耗力地给太子出题,逼着小太子认真做卷子,从小扳正他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他们俩自己当年学的也不怎么样,受罚的经验丰富,对付太子就拿出当初崔燮对付他们十分之一的手段,也能折腾得小太子到处告状……而不得。
俩人没事就回忆自己是怎么挨罚的,居然没回忆出心理阴影,反而体会到了当年崔先生罚他们时的快感,不,是苦心,然后越发喜欢忆旧了。
两人情真意挚地说:“当年若没有恩师苦心教导,我二人焉有今日的担当和本事?请老师受我们兄弟一拜,以后还不吝管教我们兄弟。”
崔老师一时竟不知如何评价他们这学以致用的态度,想了想还是鼓励为主,表扬了他们几句。
不光表扬,还上了两位国舅最上心、最喜欢的奖励:“第二回 少年锦衣卫印出来后,给你们兄弟各画一张真人大的立像,你们可喜欢什么服色的?”
喜欢!什么服色都喜欢!就跟锦衣卫正传的谢镇抚和十四千户一样就好了!
大张国舅摆了个执刀斜劈的姿势,小张国舅则是横刀过头,都是自己觉着潇洒勇武到不行的pose。崔燮用心记下了,还许诺叫画师把他们俩画得更高大俊美,美得两人午饭都没吃多少,装了半车老师带回京的土产,晕乎乎地回家去了。
崔燮目送他们离开,先拿铅笔画下二张兄弟要的姿势,免得忘了,然后翻出自己在乡间的著述,又备上些活鸡、腊肉,许多瓜茄菜蔬,准备晚上去看李老师。
官员在乡间居丧时讲学、著书已是通例,崔燮当然也得拿出东西来供人观赏。只不过他在乡间著的不是一般读书人爱作的理学文章或是诗词,而是一摞摞的农科论文。
他的文章攒巴攒巴也有小二十万字,快赶上一部《左传》了:其中有这些年实验出来的农科技术;有复原和使用王祯《农经》中农具和水利设施的体验报告;有栽植耐盐植物利用盐碱地经验;有破除迷信、防治蝗灾及蝗虫食用指南……
蝗虫,生翅的为蝗,未生翅的为蝻,北方常见害虫。炸着吃,好吃;烤着吃,好吃;晾成蝻蝗干,味同虾干,好吃。
蝗虫多生在水旱灾之后,愿是大旱越伴生蝗灾,若不及时治理,甚至能成飞蝗千里,蔓延几省的大灾。
崔燮一向住在屯子里,有时连日不雨,在家就能看见蝗虫乱蹦乱飞。
他但凡见着蝗虫,就叫人到处捕捉,免得成灾。当地百姓们有肯捕蝗的,也有迷信蝗虫是上天降罚,不敢驱蝗的,他就从家里拿出粮食,收买当地人捉蝗挖卵。一斗虫换一斗粟,就有许多老幼妇孺肯干这些事,将生虫的荒滩清得干干净净。
只是虫卵不易清理,靠人挖不尽,他就仍祭出生石灰消杀大法,往蝗虫滋生的地方洒生石灰和硫磺,烧死没挖出的虫卵。
迁安新调来的县令张济听说此事,也叫别处的农户学着捉蝻蝗。但因不是蝗灾大起的时候,官府不能拿粮换虫子,只能向富户劝募,崔燮便捐了不少粮食和大豆。
为此张县令特地作了篇《灭蝗记》的文章谢他,亲自登门送文,请他点评。
崔燮拿出看八股的眼力看他的文章,帮他挑了几处卖弄文采,显得繁琐靡弱的地方,稍事修改,令文章更浑融。张县令激动得才思泉涌,不仅改了文章,还当场题了首《感崔侍讲燮评点文章,有感而作》赠他。
崔燮一时半刻憋不出次韵诗来,只能送了他一袋蝗虫干和两只吃蝗虫粉饲料育肥的鸡当作回礼。张县令拎回去后琢磨了几天,请了当地里老来,当众吃了炸蝗虫干,以示蝗虫可食,劝百姓见即捕杀,不要把它当作上天降罚而有所畏惧。
崔燮听说这事,深感他为了治蝗够豁得出去的,也豪情大发了一回,对着收割后光秃秃的麦场憋出几句:“飞虫岂是天公降,早治淤涂亦可防。”
李老师晚上见着他之后不问寒温,先看他的文章诗赋。先见了这首诗,脸上顿时掠过一丝喜意,难得地夸了他一句:“头巾气尽去,台阁气于斯可见矣。”
换言之就是不大酸了,改打官腔了。
反正李老师自己都说过诗中有台阁气不是坏事,崔燮就当自己真有进步,美滋滋地领受了夸奖。
不过李阁老更爱看他的小论文,夸起这个就比较真情实感了。论文里画了他应用的所有农作物,都是上了色的,还画出其出生、长成、开花、结果的不同形态,枝叶花果都有解剖图,栩栩如生。哪怕是从未接触过稼穑的人,对着这画也能从田野中认出这种庄稼了。
文里更罗列了大量数字,做成更显而易见的表格、柱状图与饼状图之类,让人打眼就能看出优劣,省了多少眼力和精神!
他从前做翰林学士时,写奏疏章表都恨不能骈四骊六地炫技;如今当了阁老,一天要看一摞下面呈进的奏章,才知道那样的文章看着耗神费时,还是简单直白的好。
他撂下文稿,赞许地看了崔燮一眼:“难怪徐首辅当年就说你能做实事!别的还罢了,粮食和治蝗真天下要务。前头杂交豆和粮豆间作疏我已替你奏上去了,宫内正试种,这个治蝗法你改写一份简单些的、可推行的奏疏来,回头呈进上去,圣上必定喜欢。”
小论文易懂,格式却不对头,得重写一遍才能呈进。
崔燮立刻点头应下,又问起了起复的事。他老师就是阁老,师徒之间也不用说什么场面话,直接说:“去年天子下令修会典,翰林院正缺人,早就等着你回来了!你明天去吏部交还勘合文引,给你三天假安排家事,三天一过就赶紧回翰林院干活。”
刚修完《宪宗实录》,又要修会典,弘治天子真个勤政,完全不给他们翰林们像在成化年间那样潇洒过日子的机会啊!
崔燮在乡下宅久了,想到要天天修书就觉着手臂发酸,忍不住低叹了几声。可他也不敢说不想干,只能苦中作乐地安慰自己:幸亏上回修实录时存下来的资料都还在硬盘里没删,修会典时能脑内查资料,多少能省点儿精力。
李东阳看他蔫蔫的,也勾起了几分心事,叹道:“你这两年在迁安守孝,却把太子出阁的大事耽搁了。若去年你在朝中,那十二位太子讲官中必有你一个位子了。如今东宫额员已满,用的又都是年少有为的翰林,除非张文祥再升一级,空出右中允的位子,才能把你塞进去。”
张文祥就是王状元榜的探花,名天瑞,是弘治四年升的侍讲。崔燮也是弘治四年修完实录,依例升到侍讲的,从职务到时间都和这位张中允撞得死死的,估计一进半会儿进不了东宫。
李东阳可惜地看着他:“你是会讲书,会教弟子向善的,若能进东宫讲学,应当也有办法教皇太子用心向学。好在如今两位国舅常进宫劝太子读书,还出了卷子考核,便是平日讲官们不在东宫时,也不怕太子教内侍们引诱坏了。”
崔燮深以为然,也猛夸了国舅们两句。
两位国舅这么早就给小太子加作业是有点不人道,不过想想历史上正德干出的事,他对这孩子也没多少同情心了。
哪怕有点矫枉过正,也先矫着吧。现代的孩子还不是三岁就得上幼儿培训班?不光学汉字,还有数学跟幼儿英语呢!就是把正德教成个书呆子,也比历史上那个到处浪,纵容刘瑾干政,弄得朝野不安,宁王叛乱的熊皇上强。
师生俩立场相当一致,越说越投契。李老师便叫人开了一坛谢家酒,烹鸡煮肉,留他吃晚饭,还要他遣人回家拿蝗干来尝尝。
吃的不是蝗虫,是这种人力胜天的豪气!
李东阳将杯中烈酒一饮而尽,笑眯眯地看着崔燮道:“还是和你说话最舒心。虽说如今朝中人才济济,我门生中的李献吉,弘治九年王守仁榜的边廷实、王敬夫皆是聪慧渊博的少年才子,可这些少年人才气逼人,意气也有些骄人,不像你这么沉稳。”
“唯有你是个安安稳稳做事,不恃才邀名的人。”
第268章
崔燮不急着出名, 是因为他已经抱上了未来首辅和圣人的大腿, 还在李大佬的《西涯秋雨有感,题诗二首寄弟子崔和衷》《又寄和衷》《与和衷书》《岳孤养生论序》和王圣人的《和崔兄和衷七月十五悼忙诗》《次韵和衷兄五言古诗》《答崔和衷归田赋》之类诗文题目里刷足了存在感。
别说青史留名, 上语文课本都是可能的!
他有这底气, 自然比那些只有一腔文才和激情, 刚刚踏进朝廷,对未来还两眼一抹黑的才子们稳重得多。
他微微一笑, 谦虚地低下头:“老师忒夸我了, 我何尝没有过少年轻狂的时候?那些新进士们只是年少,等在朝中历练几年, 成熟些个就好了。”
不, 你轻狂的地方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要显摆自己的诗才, 当文章领袖,你是拉着文章领袖给你写画本。
李阁老想起这些年背着人偷偷写锦衣卫稿子的事,不由得笑了笑,也不再提新进的才子, 说起了画本的事:“我今已入阁, 王实庵、梁厚斋、杨石斋诸君也都已升到学士、东宫属官的位子, 再不像年轻时有那么多工夫给你写稿了。我们这群老头子商量过,等这部锦衣卫平日本的故事画完,就不能再替你写下去了。”
这个消息虽然有点打击人,不过崔燮看着李大佬、王状元他们步步升迁,也知道早晚得有这一天。连他自己都不干漫画主笔了,这些大员们都比他忙, 能给他写完日本篇已经很负责了。
不过别人能交,杨廷和大佬的院本暂时还没人能接手呢!他连忙问了一句:“杨大人原先可是已经答应了写老师被万氏与梁韦二监陷害下狱的院本,难不成也写不了了么?”
李阁老笑道:“这个他早就在写了,只是太早时不好出,将来定会给你的。你也不用着急,现在毕竟连环画才画到日本国天皇与将军派浪人忍者刺探远征船队消息这儿,等咱们这边写完日本国主请罪入贡,石斋也就写得差不多了。”
他倒很爱这段平日本的故事,啧啧叹道:“这些倭人畏威而不怀德,欺凌周边属国,对大明亦有不臣之心。信里不曾告诉你,去年三月日本国源义高遣使来进方物,船队沿途连连滋事,在济宁更因强买货物,出了持刀杀人事……”
一股怒气从崔燮心中涌上来,他险些从椅子上站起来,强按捺着情绪问道:“这些倭寇可曾拿住?”
“拿了,杀人者当时已叫百姓打死了,所司只得请旨处置。天子震怒,诏令以后日本国使节只许五十人进京,余者船队停驻处令所司严防。”
崔燮那口气才吐了出来,露出一点笑意:“正该如此。这些倭人到中国也不安好心,不过是假入贡之名索取好处,掳掠沿海罢了。”
李东阳冷笑道:“岂只今日如此。成化二年时就有使臣僧清启在京伤人,后又诡辩以倭人犯罪当回本国治罪,先皇便下诏赦了,那些使臣还有脸索取铜钱与籍。可惜日本国是太祖所定‘十五不征之国’……”
可日本跟那几个奉中国为宗主的老实国家又不一样!
当时不征,是因为明朝刚立,国力不足以远征罢了,现在是弘治中兴的大好时候,就不能抓紧机会打一回吗?
他微微倾身,眯着眼跟老师说:“其实也未必要用‘征’字。日本国是大明属国,若国内出了什么事,国主请宗主相助,咱们其实是可以帮他们平定祸乱的。弟子从史书中看得,其国内藩镇割据,幕府将军挟天子而令诸侯,又派门下武士骚扰大明领海……”
只要一封日本国王的求助信,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地帮天皇清君侧。
李东阳考虑了一阵,仍是摇头:“前元两征日本,皆因风浪而败,彼国所处,恐怕真是不可征伐之地……”
海上确实有台风,可也不是四季都有,那些海商倭寇不都打得好好儿的?可见只要多派人到那边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就能总结出合适的征伐时机。而且琉球是大明忠顺属国,还曾派过亲王子弟和宫中女官到国子监读书,先期调查时若向琉球借港口停船,恐不至于被拒绝。
他在国子监读书那几年,就时常看见琉球留学生蔡宾等人。要是能挑几个和他们相熟的监生放在使团里,借故人之力,恐怕能做到的更多。
崔燮实在有些心切,忍不住跟李东阳越说越深、越说越激动。
听起来简直不像个安心搞教育和农科的翰林文臣,倒像个立功心切的水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