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39节
这么个由言官奏到御前,御史下县调查,锦衣卫将京城里里外外地皮都翻了一遍的大案……查出的真相竟不是朋党攻讦,不是厂卫清洗诤臣,而是一个内宅妇人为了一个不值三二百两的小宅子闹出的官司?
这般无法无天的妇人,简直是骇人听闻!
消息传到都察院,刘瓒不禁拍案而起:“我固知如此!若非那妇人不贤,故意命其弟教坏了原配之子,崔燮又何至于到今日才是个生员!”
他恨不能立刻提笔,给提督北直隶学政的监察御史戴仁写信,让他在永平时多看顾一下这位身世堪怜的超龄神童。一时又想起来要上疏痛陈徐氏之弟徐举人品行不端,不堪为官之状。犹豫一会儿,觉得还是该将私情在后头,为了蕲水百姓民计,应该先奏罢了在那里担任知县的徐举人。
他那请人照看崔燮封信最终也没写成,因为戴仁的信先一步寄回了京师,在信里得意地跟同乡监察御史徐节说:“我在永平吊考童生时得了一个才子。”
这个才子,便是迁安县考生崔燮。
徐节把信塞给刘瓒,“喏”了一声:“你那迁安神童已取中了生员,这下子你该安心了吧?”
刘瓒抿了抿嘴,严肃地说:“那怎么是我家的神童。我只是为朝廷爱惜人才罢了。”
说是这么说,他还是展开信来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戴仁在信上写到,他初到永平府吊考时,遇上了些小状况——
他是微服进的永平,没通知当地官员出城迎接。是以到了府衙门前报上身份后,才发现当地知府、同知和府儒学的教授、训导都不在,只得一个经历宋继带着知事、照磨、检校等司狱官儿出来迎候。
他着实有些惊讶,便问:“莫非你们府里有生员闹事,不然怎么知府、同知和府学官员都不在?”
那倒不是。
知府王大人是因为永平府这回府试的时间晚了,为赶在学道来之前放案,正带了府学的教官们在考场里看卷子。而张同知自从送两位钦差回京,又亲自慰问了崔燮一趟,也进了文庙。
自从听刘御史夸赞崔燮的文章,张桂心里便不由揣测起他的意思——他是不是暗示崔燮的文章足以当案首呢?
他越往深处想,却觉得刘御史相当赏识那学子,锦衣卫待他也很有几分情面。且他自己也觉得那两篇经义文十分出彩,笔力老成稳重,丝毫没有少年才子的傲气和浮躁。那个学生本身也是忠君爱民、仗义疏财之人,人品衬得上才学;行事又沉稳有度,对答上官不卑不亢,拔作个府案首并不为过。
张同知既有此念,就怕王知府觉得崔燮年轻,刻意要压他的名次,索性闯进龙门,跟他说了两位钦差临按,调查迁安县令戚胜诈欺崔家书坊之事。
王知府担忧地问:“可是钦差问了罪,不许他考了?”
张桂道:“这倒不是,是刘御史之前看他县试文章太好,怀疑迁安县泄题作弊,当面考校了他的文章。属下看他……”
王问怒道:“他怎么会作弊!若是写得好就是作弊了,那我府试岂不也给他泄题了?罢了,你用不说,这文章我绝不会黜落,也不会刻意压低——这断乎是个经魁文章,不能再低了!”
他说着就要回房翻检卷子,张桂连忙按住了他:“大人误会了,他当着两位钦差的面就把这三天的试卷背出来了,背得极流利,文字也都好。刘大人赞赏不已,夸他不愧神童之称,所以下官觉得,这卷子似乎可以点为案首吧?”
王大人心里的火气这才平了,复又端起了考官架子,轻咳一声:“也不能说御史夸了的就一定要取生员,不然叫人知道了,岂不要说本府徇私?我看乐亭有个叫李宗商的学童文章也作得不错,年纪也大几岁,更显稳重。还有滦州这个王廷……”
张桂力争道:“崔燮也稳重,当着监察御史和锦衣卫的面毫无怯色,大大方方地受了御史考较,通背三场四篇文章都不出错,岂不更是难得?”
王知府却不肯就这么依了,非要先选出五经魁,再比较比较谁更合适当案首。张同知索性就在卷房外面等着,两人都没回府,却没想到提学官单捡着这个时候过来,恰好叫他们晾在了衙门里。
宋经历他们并不清楚文庙里那些事,只知道两位钦差过来提了一个考生问话,还留他在府里陪着吃了顿饭。两位钦差走后,张同知又去慰问了那学生一阵,就进考场去找知府王大人了。
戴仁听罢,便皱着眉问:“是刘御史要提携他还是锦衣卫要提携他?既然还没发案,你带我到学庙里看看。”
他倒要看看那考生背景深厚到什么地步,永平府又打算怎么取中他!
戴仁换上御史官服,端起提学的架子,直闯文庙。他提督北直隶一地学政,就要端正学风,哪怕只是个府试,也断不许什么人挟着京城的官威凌逼本地考官,取中个才德不济的童生!
他闯进卷房,张同知正在门外坐着,王知府和学官们拎着五经魁的卷子,讨论该点谁当案首。提学大人不期而至,他们竟没出去迎接,甚至都不知他到了,王问、张桂二人都有些惶恐,连忙起身相迎。
戴仁摆了摆手:“不必多礼,先随我进卷房吧。这里可有一位叫刘御史考校过的学子的试卷?”
你看看,监察御史看重的人,同是御史的提学大人能不看重吗?
张桂看了王知府一眼,王问默默转过头,从案上挑出他首场的四书题,递给戴仁:“这个儒童的卷子堪为经魁,下官与几位同考正在议他与另外四房经魁的卷子谁更好些,堪为案首。”
戴仁接过卷子,一面看着首页写的父祖三代姓名、官职,一面问道:“刘御史是如何评这卷子,如何评这人的?”
王知府不晓得详情,张同知便代为答道:“刘大人说他文章古朴洁净,擅以古文为时文,还说他必定能取作生员的……”
他悄悄抬头看了戴仁一眼,却发现学政大人已经不再听他说话了,整个人都沉浸到了文章中,手指在卷面上按着拍子,默诵着里面的语句。王问垂头看着案上的几份卷子,也是默默无语,教授、训导们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垂手侍立一旁。
过了半晌,戴仁撂下卷子,整个卷房里才像又重活了过来。王知府躬身问道:“大人觉得这考生还可取么?”
戴仁长叹了一声:“岂止可取,就是丢到南直隶也足可取中了。尚圭兄眼力不错。”
张同知的腰背隐隐直了几分。戴仁又说:“王知府这题虽不难,但也看得出他审题扣题的功力了。待我看看别房的卷子,还有没有更好的。”
他又看了另四篇经魁文。
文中“钓挽渡”的手法也都用得极熟,颇有可观之处。发凡之后的八比偶句也格式规整,用典严谨,文采清华,算得上可圈可点的好文。
只是比起崔燮那篇,都差了一段用十几年八百字以上议论文和五千字学年论文、一万字毕业论文轮出来的,通贯全篇的流畅气脉,和周详严密的辩证思维。也差了一段能让人看着看着就不觉沉进文章里,将他写的文字当成发诸己心的念头的强烈说服力。
戴仁撂下那几篇文章,指着崔燮的考卷说:“还是这篇好些。府尊发案后可将卷子贴出去任人比较。”
王问自己也看好这篇。只是他曾给崔燮改过几篇文章,关系不够清白,又怕有人说他点这么个少年是为了讨好监察御史,一向有些犹豫。既然提学大人也点了他,那他也不必再顾忌,便点了这个案首又如何?
发榜之后就把五经魁的文章都贴出去,就算有落第学子要闹,他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转天府里出了圈案,崔燮果然又是列在案首。迁安县的童生们都与有荣焉,簇拥着他要去庆贺,还有人喊出要中“小三元”的口号,引得别县的考生都有些不服,挤上去看贴出来的卷子,想挑出点儿毛病来去府衙闹一闹。
结果不容他们闹,也不容他们庆祝,府里就干脆利落地另贴了一张榜出来:提学御史已莅临永平府,三日后要吊考全府童生,凡考前有行为不检、恶意闹学的,一律取消院试资格。
第68章
院试临考前, 赵世兄和几个同窗的小学生紧紧拔着崔燮, 要沾他双案首的考运。捧砚和赵家跟来陪考的长随都给他们挤得没地方落脚,只好在外间转悠, 替他们准备考篮。
院试的规矩比前两试更严。考生只许带一个长耳考篮进场, 搁些笔墨和吃的, 其他一律不许多带,连砚台都是府里给准备。到考试那天, 府县学官都要陪着学政在堂前点名, 来一个学生,就要有本县教谕面认, 保证没有替考的。
崔燮应号进门的时候, 就觉得满院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特别是学政大人,从头到脚,连看了他好几眼,仿佛要把他这一身儿装进眼里似的。他有点怀疑是有落第儒童偷偷告他府试作弊了, 提学大人才这么盯他, 连忙眼观鼻鼻观心, 目不斜视地捏着卷子进了棚。
直到考题发下来,他的精力集中到题上,才彻底将学政大人那目光扔到脑后。
首场照例是一道四书义、一道五经义。四书题是个截搭题,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兽逼人,则近于禽兽”两句,有“禽兽”二字勾连题脉,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题所出自的这一章,讲的是农家的大师许行自耕织而衣食,陈相从其学,以许子之言问孟子:滕文公名为贤君,为何取百姓之粮充实府库,不能与民众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给便他讲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忧劳治天下,而“小人”操持耕织百工之事以供养“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为天下事。唐虞时天下正处于洪荒之世,圣人忧心民生而无暇亲自耕作,难道三代之君就不贤明么?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与小人职分不同。大人操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则在衣食饱暖后知伦理忠义,操持诸役以供养自身,供奉大人,这才是盛世之道。
所以题面虽只写人与禽兽,文章中也要点一点大人忧心天下,护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点都理出来了,就要从题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题来。
题目上一句“禽兽逼人”,讲的是唐尧在位时,天下还处于洪荒时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兽率食人。尧举荐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点火焚山以驱禽兽,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则近于禽兽”一句讲的是天下平定后,后稷教百姓稼穑,使民众得以饱暖安居,却失于教化。圣人忧心百姓只知享乐而不知礼教,会像野兽一样,于是使契为司徒,教百姓人伦大义。
这两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叙述上古生民艰难之况,并非出自圣人本意。因此做这道题时,不能像府试那道“春省耕而补不足,为诸侯度”似的,将前后句贯通为一,正面破题;而要用反破的手法,从“驱逐禽兽”,“不可近于禽兽”的角度来破题。
破题时不得出现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题中的“禽兽”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讲的不只是禽兽,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绕开洪水,破题时也要将洪水和禽兽并为一类——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从“人不可近于禽兽”这个角度来破后半题面时,也该抓住“危害”,使破题上下相应,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崔燮一面想着,一面在考场发的青石砚里研墨。
墨条在砚里墨条频频打滑,发不出色来,研了许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为了防止童生夹带作弊,统一都配给这么难用的粗制砚台。他好歹练过骑射和武艺,两膀有几十斤力气,那些平常连门都不出的文弱书生,恐怕连墨色都磨不出来。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笔尖稍蘸了点儿金贵的墨汁,在草稿纸上写下“靖物害者,当念人心之害矣。”
破题当以破意为上,些句背后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于教化,好逸恶劳,虽然有圣人驱散禽兽、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题之后便要承题。破题贵在暗破,贵在浑融,承题却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这句也不用再找什么词代称原题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兽”二字,依“反破则正承,合破则分承”的关窍,承接破题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转而发起禽兽为害,人不可自近于禽兽的议论。
“夫人非禽兽伍也,逼人已可忧矣,况复自近之耶?”
承题之后还要用一句“原题”承引本题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讲述唐虞之世圣人兴替之前,对陈相讲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忧心天下,小人见识浅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与小人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圣人迭兴,皆是为了护持百姓。
之后的起讲和一二比重新扣题,先讲上半题的“禽兽逼人”:出句顺议尧舜之世有“圣人继出”,焚山泽以驱禽兽;而对句反写天道兴替,因舜居火德,尧居水德,天将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尧禅位于舜之后有益焚山泽而百兽奔逃,不能再为害于民。
之后再以一句散议“出题”,点明上半题禽兽逼之人害,再以中二比领上承下,从禽兽不待教而诛转引出人不得不教,从而领入下题“则近于禽兽”。
因中二比论得不透彻,后二开头的虚词就用了一个“惟”字,则将禽兽与人对比,将中二比的议论往前推了一步,论人与禽兽当各安其天性。以禽兽当安居山林,不得逼近危害人,而论证人——即孟子所说的小人——也该安于劳作耕织,不得好逸恶劳,如禽兽般只图饱食逸居。
后二比是全篇议论的中心,要写得舒长有力,写出这两排长句就耗了不少脑力。崔燮刚想闭上眼歇歇,一回首忽然看见提学官正从考棚右侧巡视过来,那双眼从别人的卷子上提起来,正和他的目光撞上。
他心底一激灵,立刻精神起来了,目光重新聚焦卷面,文思唰地也打通了,行云流水地写出了束二小股:仍是以禽兽比人,以禽兽趋水而畏火对照小人好逸恶劳。这句写出来,连大结也有了——来让圣人对此忧思一下,就能拔高立意照应题面了。
戴御史巡过来的时候,崔燮头也不敢抬,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只盼着学政看在他打草稿都这么认真的态度上,赶紧相信他是个不作弊的好学生,放心离开。
他磨磨蹭蹭地写到了最后一个字,学政大人终于动了动。谁知却不是动身,而是伸手把那张草稿拿起来,低声吩咐:“你不是过目不忘么,自己把稿子默写在卷子上吧,这份我先拿去看。”
崔燮惊讶地抬起头,戴御史却转过身淡淡说了一声:“好生写,下一题也不得敷衍!”
他卷着草稿纸悠悠地巡场去了,留下崔燮一个人失落地对着空白卷纸。后面有巡场的差役过来替他续水,悄悄地作了个眼色,对他点点头。
提学大人还是很看重你的,喝水就不要你的钱了。
崔燮误以为他的意思是“提学大人很看好你的文章,不是来找你茬的”,心口一松,赶忙摸出几分碎银子给他,喝了口热水,提笔继续推敲诗经题。
院试的惯例是大宗师独自看卷,看中谁便取谁。戴仁拿了崔燮的稿纸,回去坐在堂上细看了几遍,只觉其风格和府试略有不同:不那么恪守绳墨,处处有典,以章句为己言;文笔更洒脱,更倾向于磅礴议论,以气势压人的古文气概。
他便叫了迁安县训导过来问:“这学生县考的卷子在么?他县考的文章也是这风格么?回头给我调来,我要对着比较一下。”
训导看了卷面,恭敬地答道:“也跟这篇的风格差不多。他从前受过敝县大令指点,好融古文为时文,”说着又不禁替他说了句好话:“不过文章的格式规矩是不错的。”
戴御史并非要挑毛病,只是听那训导说他的文章是戚县令指导出来的,就想起了《戚志远公文集》里那些清丽浅近的游记,不由笑道:“真是你们知县指点的?这两人文章差得也太多了,戚大令那个倒合是个十六岁的文秀童子所作,这文章反而像个老成端重人物的笔法。”
训导不敢非议上官,只站在一旁听着。
戴仁说笑了一句也就罢了,看着手里的墨卷说:“辞采不够缛丽,但议论纵横,转折奇崛。你看他时写禽兽,时写人,时引圣人……其势如山断云连,句句绾带前篇,上下浑然贯通,是难得一篇不以文字,而以篇法压人的文章。”
训导揣摩其意,带着几分喜色问道:“大人是看重这学生的?”
戴仁道:“我倒也想收他作个学生。可惜我明年就要卸了督学之职,他又是要拨进县学的,缘份浅啊。”
院试取中的生员中,一般前八成拨县,后二成留府,能拨进县学也就表明不只是要取他,名次应当也在前列。这样会作文、有科举之望的好学生也是县府二学争着要的,能落到县里,将来取中乡、会试,就是他们这些学官的政绩了!
教谕喜盈盈地起身,朝戴仁拱了拱手:“下官便代这学生谢过学道大人提携之恩了!”
戴仁笑了笑,叫他回去准备县试卷子,自己将草稿压在桌案上,继续绕场巡视。
永平府一带没什么科举大县。府试录的一百多新生,加上往年未取中的童生,寄籍的军卫生,总算上也不足二千之数。
那考棚却是永平府新建的,足可容纳两三千人,他这回是将六州县一卫的考生都纳进来同考,考场里仍显得空荡荡的,有人交头接耳、传音作弊一望即知。他在里头巡了一道,黜落了几人,也把所有童生的草稿扫过一遍,心里有了底……
眼看着一个小三元要在自己手下诞生,戴提学心里也微觉欣喜,提笔给自己的同乡写了封信,矜持淡然地告诉他:“我在永平府得了一个才子。”
第69章
院试名次排出来, 府学工匠便赶着分县刊刻红案, 跑到考中生员所在的客栈报纸。还有守着学庙门外专等发长案,往生员家乡报喜的, 一俟榜贴出来, 就用大红笺纸写了捷报, 飞奔往各县的生员家乃至其亲戚家里放炮报喜,讨要喜钱。
这般无法无天的妇人,简直是骇人听闻!
消息传到都察院,刘瓒不禁拍案而起:“我固知如此!若非那妇人不贤,故意命其弟教坏了原配之子,崔燮又何至于到今日才是个生员!”
他恨不能立刻提笔,给提督北直隶学政的监察御史戴仁写信,让他在永平时多看顾一下这位身世堪怜的超龄神童。一时又想起来要上疏痛陈徐氏之弟徐举人品行不端,不堪为官之状。犹豫一会儿,觉得还是该将私情在后头,为了蕲水百姓民计,应该先奏罢了在那里担任知县的徐举人。
他那请人照看崔燮封信最终也没写成,因为戴仁的信先一步寄回了京师,在信里得意地跟同乡监察御史徐节说:“我在永平吊考童生时得了一个才子。”
这个才子,便是迁安县考生崔燮。
徐节把信塞给刘瓒,“喏”了一声:“你那迁安神童已取中了生员,这下子你该安心了吧?”
刘瓒抿了抿嘴,严肃地说:“那怎么是我家的神童。我只是为朝廷爱惜人才罢了。”
说是这么说,他还是展开信来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戴仁在信上写到,他初到永平府吊考时,遇上了些小状况——
他是微服进的永平,没通知当地官员出城迎接。是以到了府衙门前报上身份后,才发现当地知府、同知和府儒学的教授、训导都不在,只得一个经历宋继带着知事、照磨、检校等司狱官儿出来迎候。
他着实有些惊讶,便问:“莫非你们府里有生员闹事,不然怎么知府、同知和府学官员都不在?”
那倒不是。
知府王大人是因为永平府这回府试的时间晚了,为赶在学道来之前放案,正带了府学的教官们在考场里看卷子。而张同知自从送两位钦差回京,又亲自慰问了崔燮一趟,也进了文庙。
自从听刘御史夸赞崔燮的文章,张桂心里便不由揣测起他的意思——他是不是暗示崔燮的文章足以当案首呢?
他越往深处想,却觉得刘御史相当赏识那学子,锦衣卫待他也很有几分情面。且他自己也觉得那两篇经义文十分出彩,笔力老成稳重,丝毫没有少年才子的傲气和浮躁。那个学生本身也是忠君爱民、仗义疏财之人,人品衬得上才学;行事又沉稳有度,对答上官不卑不亢,拔作个府案首并不为过。
张同知既有此念,就怕王知府觉得崔燮年轻,刻意要压他的名次,索性闯进龙门,跟他说了两位钦差临按,调查迁安县令戚胜诈欺崔家书坊之事。
王知府担忧地问:“可是钦差问了罪,不许他考了?”
张桂道:“这倒不是,是刘御史之前看他县试文章太好,怀疑迁安县泄题作弊,当面考校了他的文章。属下看他……”
王问怒道:“他怎么会作弊!若是写得好就是作弊了,那我府试岂不也给他泄题了?罢了,你用不说,这文章我绝不会黜落,也不会刻意压低——这断乎是个经魁文章,不能再低了!”
他说着就要回房翻检卷子,张桂连忙按住了他:“大人误会了,他当着两位钦差的面就把这三天的试卷背出来了,背得极流利,文字也都好。刘大人赞赏不已,夸他不愧神童之称,所以下官觉得,这卷子似乎可以点为案首吧?”
王大人心里的火气这才平了,复又端起了考官架子,轻咳一声:“也不能说御史夸了的就一定要取生员,不然叫人知道了,岂不要说本府徇私?我看乐亭有个叫李宗商的学童文章也作得不错,年纪也大几岁,更显稳重。还有滦州这个王廷……”
张桂力争道:“崔燮也稳重,当着监察御史和锦衣卫的面毫无怯色,大大方方地受了御史考较,通背三场四篇文章都不出错,岂不更是难得?”
王知府却不肯就这么依了,非要先选出五经魁,再比较比较谁更合适当案首。张同知索性就在卷房外面等着,两人都没回府,却没想到提学官单捡着这个时候过来,恰好叫他们晾在了衙门里。
宋经历他们并不清楚文庙里那些事,只知道两位钦差过来提了一个考生问话,还留他在府里陪着吃了顿饭。两位钦差走后,张同知又去慰问了那学生一阵,就进考场去找知府王大人了。
戴仁听罢,便皱着眉问:“是刘御史要提携他还是锦衣卫要提携他?既然还没发案,你带我到学庙里看看。”
他倒要看看那考生背景深厚到什么地步,永平府又打算怎么取中他!
戴仁换上御史官服,端起提学的架子,直闯文庙。他提督北直隶一地学政,就要端正学风,哪怕只是个府试,也断不许什么人挟着京城的官威凌逼本地考官,取中个才德不济的童生!
他闯进卷房,张同知正在门外坐着,王知府和学官们拎着五经魁的卷子,讨论该点谁当案首。提学大人不期而至,他们竟没出去迎接,甚至都不知他到了,王问、张桂二人都有些惶恐,连忙起身相迎。
戴仁摆了摆手:“不必多礼,先随我进卷房吧。这里可有一位叫刘御史考校过的学子的试卷?”
你看看,监察御史看重的人,同是御史的提学大人能不看重吗?
张桂看了王知府一眼,王问默默转过头,从案上挑出他首场的四书题,递给戴仁:“这个儒童的卷子堪为经魁,下官与几位同考正在议他与另外四房经魁的卷子谁更好些,堪为案首。”
戴仁接过卷子,一面看着首页写的父祖三代姓名、官职,一面问道:“刘御史是如何评这卷子,如何评这人的?”
王知府不晓得详情,张同知便代为答道:“刘大人说他文章古朴洁净,擅以古文为时文,还说他必定能取作生员的……”
他悄悄抬头看了戴仁一眼,却发现学政大人已经不再听他说话了,整个人都沉浸到了文章中,手指在卷面上按着拍子,默诵着里面的语句。王问垂头看着案上的几份卷子,也是默默无语,教授、训导们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垂手侍立一旁。
过了半晌,戴仁撂下卷子,整个卷房里才像又重活了过来。王知府躬身问道:“大人觉得这考生还可取么?”
戴仁长叹了一声:“岂止可取,就是丢到南直隶也足可取中了。尚圭兄眼力不错。”
张同知的腰背隐隐直了几分。戴仁又说:“王知府这题虽不难,但也看得出他审题扣题的功力了。待我看看别房的卷子,还有没有更好的。”
他又看了另四篇经魁文。
文中“钓挽渡”的手法也都用得极熟,颇有可观之处。发凡之后的八比偶句也格式规整,用典严谨,文采清华,算得上可圈可点的好文。
只是比起崔燮那篇,都差了一段用十几年八百字以上议论文和五千字学年论文、一万字毕业论文轮出来的,通贯全篇的流畅气脉,和周详严密的辩证思维。也差了一段能让人看着看着就不觉沉进文章里,将他写的文字当成发诸己心的念头的强烈说服力。
戴仁撂下那几篇文章,指着崔燮的考卷说:“还是这篇好些。府尊发案后可将卷子贴出去任人比较。”
王问自己也看好这篇。只是他曾给崔燮改过几篇文章,关系不够清白,又怕有人说他点这么个少年是为了讨好监察御史,一向有些犹豫。既然提学大人也点了他,那他也不必再顾忌,便点了这个案首又如何?
发榜之后就把五经魁的文章都贴出去,就算有落第学子要闹,他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转天府里出了圈案,崔燮果然又是列在案首。迁安县的童生们都与有荣焉,簇拥着他要去庆贺,还有人喊出要中“小三元”的口号,引得别县的考生都有些不服,挤上去看贴出来的卷子,想挑出点儿毛病来去府衙闹一闹。
结果不容他们闹,也不容他们庆祝,府里就干脆利落地另贴了一张榜出来:提学御史已莅临永平府,三日后要吊考全府童生,凡考前有行为不检、恶意闹学的,一律取消院试资格。
第68章
院试临考前, 赵世兄和几个同窗的小学生紧紧拔着崔燮, 要沾他双案首的考运。捧砚和赵家跟来陪考的长随都给他们挤得没地方落脚,只好在外间转悠, 替他们准备考篮。
院试的规矩比前两试更严。考生只许带一个长耳考篮进场, 搁些笔墨和吃的, 其他一律不许多带,连砚台都是府里给准备。到考试那天, 府县学官都要陪着学政在堂前点名, 来一个学生,就要有本县教谕面认, 保证没有替考的。
崔燮应号进门的时候, 就觉得满院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特别是学政大人,从头到脚,连看了他好几眼,仿佛要把他这一身儿装进眼里似的。他有点怀疑是有落第儒童偷偷告他府试作弊了, 提学大人才这么盯他, 连忙眼观鼻鼻观心, 目不斜视地捏着卷子进了棚。
直到考题发下来,他的精力集中到题上,才彻底将学政大人那目光扔到脑后。
首场照例是一道四书义、一道五经义。四书题是个截搭题,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兽逼人,则近于禽兽”两句,有“禽兽”二字勾连题脉,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题所出自的这一章,讲的是农家的大师许行自耕织而衣食,陈相从其学,以许子之言问孟子:滕文公名为贤君,为何取百姓之粮充实府库,不能与民众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给便他讲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忧劳治天下,而“小人”操持耕织百工之事以供养“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为天下事。唐虞时天下正处于洪荒之世,圣人忧心民生而无暇亲自耕作,难道三代之君就不贤明么?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与小人职分不同。大人操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则在衣食饱暖后知伦理忠义,操持诸役以供养自身,供奉大人,这才是盛世之道。
所以题面虽只写人与禽兽,文章中也要点一点大人忧心天下,护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点都理出来了,就要从题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题来。
题目上一句“禽兽逼人”,讲的是唐尧在位时,天下还处于洪荒时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兽率食人。尧举荐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点火焚山以驱禽兽,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则近于禽兽”一句讲的是天下平定后,后稷教百姓稼穑,使民众得以饱暖安居,却失于教化。圣人忧心百姓只知享乐而不知礼教,会像野兽一样,于是使契为司徒,教百姓人伦大义。
这两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叙述上古生民艰难之况,并非出自圣人本意。因此做这道题时,不能像府试那道“春省耕而补不足,为诸侯度”似的,将前后句贯通为一,正面破题;而要用反破的手法,从“驱逐禽兽”,“不可近于禽兽”的角度来破题。
破题时不得出现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题中的“禽兽”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讲的不只是禽兽,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绕开洪水,破题时也要将洪水和禽兽并为一类——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从“人不可近于禽兽”这个角度来破后半题面时,也该抓住“危害”,使破题上下相应,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崔燮一面想着,一面在考场发的青石砚里研墨。
墨条在砚里墨条频频打滑,发不出色来,研了许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为了防止童生夹带作弊,统一都配给这么难用的粗制砚台。他好歹练过骑射和武艺,两膀有几十斤力气,那些平常连门都不出的文弱书生,恐怕连墨色都磨不出来。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笔尖稍蘸了点儿金贵的墨汁,在草稿纸上写下“靖物害者,当念人心之害矣。”
破题当以破意为上,些句背后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于教化,好逸恶劳,虽然有圣人驱散禽兽、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题之后便要承题。破题贵在暗破,贵在浑融,承题却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这句也不用再找什么词代称原题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兽”二字,依“反破则正承,合破则分承”的关窍,承接破题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转而发起禽兽为害,人不可自近于禽兽的议论。
“夫人非禽兽伍也,逼人已可忧矣,况复自近之耶?”
承题之后还要用一句“原题”承引本题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讲述唐虞之世圣人兴替之前,对陈相讲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忧心天下,小人见识浅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与小人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圣人迭兴,皆是为了护持百姓。
之后的起讲和一二比重新扣题,先讲上半题的“禽兽逼人”:出句顺议尧舜之世有“圣人继出”,焚山泽以驱禽兽;而对句反写天道兴替,因舜居火德,尧居水德,天将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尧禅位于舜之后有益焚山泽而百兽奔逃,不能再为害于民。
之后再以一句散议“出题”,点明上半题禽兽逼之人害,再以中二比领上承下,从禽兽不待教而诛转引出人不得不教,从而领入下题“则近于禽兽”。
因中二比论得不透彻,后二开头的虚词就用了一个“惟”字,则将禽兽与人对比,将中二比的议论往前推了一步,论人与禽兽当各安其天性。以禽兽当安居山林,不得逼近危害人,而论证人——即孟子所说的小人——也该安于劳作耕织,不得好逸恶劳,如禽兽般只图饱食逸居。
后二比是全篇议论的中心,要写得舒长有力,写出这两排长句就耗了不少脑力。崔燮刚想闭上眼歇歇,一回首忽然看见提学官正从考棚右侧巡视过来,那双眼从别人的卷子上提起来,正和他的目光撞上。
他心底一激灵,立刻精神起来了,目光重新聚焦卷面,文思唰地也打通了,行云流水地写出了束二小股:仍是以禽兽比人,以禽兽趋水而畏火对照小人好逸恶劳。这句写出来,连大结也有了——来让圣人对此忧思一下,就能拔高立意照应题面了。
戴御史巡过来的时候,崔燮头也不敢抬,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只盼着学政看在他打草稿都这么认真的态度上,赶紧相信他是个不作弊的好学生,放心离开。
他磨磨蹭蹭地写到了最后一个字,学政大人终于动了动。谁知却不是动身,而是伸手把那张草稿拿起来,低声吩咐:“你不是过目不忘么,自己把稿子默写在卷子上吧,这份我先拿去看。”
崔燮惊讶地抬起头,戴御史却转过身淡淡说了一声:“好生写,下一题也不得敷衍!”
他卷着草稿纸悠悠地巡场去了,留下崔燮一个人失落地对着空白卷纸。后面有巡场的差役过来替他续水,悄悄地作了个眼色,对他点点头。
提学大人还是很看重你的,喝水就不要你的钱了。
崔燮误以为他的意思是“提学大人很看好你的文章,不是来找你茬的”,心口一松,赶忙摸出几分碎银子给他,喝了口热水,提笔继续推敲诗经题。
院试的惯例是大宗师独自看卷,看中谁便取谁。戴仁拿了崔燮的稿纸,回去坐在堂上细看了几遍,只觉其风格和府试略有不同:不那么恪守绳墨,处处有典,以章句为己言;文笔更洒脱,更倾向于磅礴议论,以气势压人的古文气概。
他便叫了迁安县训导过来问:“这学生县考的卷子在么?他县考的文章也是这风格么?回头给我调来,我要对着比较一下。”
训导看了卷面,恭敬地答道:“也跟这篇的风格差不多。他从前受过敝县大令指点,好融古文为时文,”说着又不禁替他说了句好话:“不过文章的格式规矩是不错的。”
戴御史并非要挑毛病,只是听那训导说他的文章是戚县令指导出来的,就想起了《戚志远公文集》里那些清丽浅近的游记,不由笑道:“真是你们知县指点的?这两人文章差得也太多了,戚大令那个倒合是个十六岁的文秀童子所作,这文章反而像个老成端重人物的笔法。”
训导不敢非议上官,只站在一旁听着。
戴仁说笑了一句也就罢了,看着手里的墨卷说:“辞采不够缛丽,但议论纵横,转折奇崛。你看他时写禽兽,时写人,时引圣人……其势如山断云连,句句绾带前篇,上下浑然贯通,是难得一篇不以文字,而以篇法压人的文章。”
训导揣摩其意,带着几分喜色问道:“大人是看重这学生的?”
戴仁道:“我倒也想收他作个学生。可惜我明年就要卸了督学之职,他又是要拨进县学的,缘份浅啊。”
院试取中的生员中,一般前八成拨县,后二成留府,能拨进县学也就表明不只是要取他,名次应当也在前列。这样会作文、有科举之望的好学生也是县府二学争着要的,能落到县里,将来取中乡、会试,就是他们这些学官的政绩了!
教谕喜盈盈地起身,朝戴仁拱了拱手:“下官便代这学生谢过学道大人提携之恩了!”
戴仁笑了笑,叫他回去准备县试卷子,自己将草稿压在桌案上,继续绕场巡视。
永平府一带没什么科举大县。府试录的一百多新生,加上往年未取中的童生,寄籍的军卫生,总算上也不足二千之数。
那考棚却是永平府新建的,足可容纳两三千人,他这回是将六州县一卫的考生都纳进来同考,考场里仍显得空荡荡的,有人交头接耳、传音作弊一望即知。他在里头巡了一道,黜落了几人,也把所有童生的草稿扫过一遍,心里有了底……
眼看着一个小三元要在自己手下诞生,戴提学心里也微觉欣喜,提笔给自己的同乡写了封信,矜持淡然地告诉他:“我在永平府得了一个才子。”
第69章
院试名次排出来, 府学工匠便赶着分县刊刻红案, 跑到考中生员所在的客栈报纸。还有守着学庙门外专等发长案,往生员家乡报喜的, 一俟榜贴出来, 就用大红笺纸写了捷报, 飞奔往各县的生员家乃至其亲戚家里放炮报喜,讨要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