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反派他长兄(穿书) 第161节
原是弥散着龙涎香与檀木香气的内室,一霎地撞入一阵凉冽的酒香气息。
温廷舜看着很快见底的一坛酒,澹泊凌冽的目色上移,定格在赵珩之的面容上,他嗅出了一丝清浅的端倪,掩藏在官袍广裾之下的手,指根拢紧,掌腹抚住在膝头上。
见着赵珩之喝完了第二坛,行将进军第三坛,温廷舜适时止住了他:“陛下,您喝多了,且下朝好生休憩罢。”
言讫,便是撤走了他的酒坛。
在这一瞬之间,他的骨腕,骤地被赵珩之的大掌攥握而住。
温廷舜眸色一凛,意欲抽开,但赵珩之力度很是生猛,粗粝的指腹,很快在温廷舜的腕部皮肤上,掐出了一道红痕。
“你有了她,那朕能够有什么呢?”一桌之隔,赵珩之低沉沙哑的嗓音,幽幽地传了过来。
帝王的口吻很平淡温实,这番话,就像一句喁喁私语,漂泊在了他的耳侧,这教人掀起了一阵绵长的战栗。
温廷舜道:“皇上有大邺的江山。”
赵珩之哂然轻笑:“是,比起美人,朕更爱江山。”他偏着首,一错不错地望定温廷舜:“或许,这也是你我之间的差距了。”
一丛看不见的狼烟战火,在两个男子之间无形的弥散着,气氛有一些剑拔弩张,但很快被温廷舜的一番辞话,轻而易举地化解开了去:“陛下若是无事,那微臣告退了,毕竟还有人在候着微臣。”
这一番话,很轻,带给赵珩之的震动,无异于是万钧雷霆。
伴随着一阵拂袖甩裾之声,温廷舜从容雅炼地起了身,行了一记儒雅的告礼,便是转身离去。
赵珩之眸色一凛,猝然震袖起身,寒声道:“她现在还是朕的人,两年后,朕会娶她。”
温廷舜适时止了步履,他刚巧行至大殿的背阴处,整一张脸沉浸在了半晦半暗的光影当中,棱角分明的面容上,容色晦暝莫辩。
气氛剑拔弩张,紧张到了极致。
戍守在外侧的郁清,护甲之下的手,窃自攥握紧了软剑,只消宣政殿之中有任何异动,他随时潜伏近去,捍卫主上的安危。
温廷舜薄唇轻抿成一条细线,既是没有转身,也没有朝前继续行走,右手食指指腹,静缓地摩挲着左手拇指指腹,淡声说道——
“不可能会有那一天的。”
第210章
【第两百一十章】
不知从何时起, 大殿之外,落起了绵长而淫淫的细雨,一丛雪银色的细瘦惊雷, 时不时游弋在云层之中, 一片簌簌的瓢泼雨声之中, 有一道雪亮的惊电,从浓密如霾的云海里,骤地纵掠而出,势若银瓶乍裂水浆迸。雨丝如绣如描, 整一座大殿,就此被绣缝在了一片万籁沉寂的氛围之中,殿内对峙的两人, 君王与重臣, 两人的心律随着雨水的滑坠,一同降落。
凉冽的雨雾, 织成一道重峦叠嶂般的屏锦,将温廷舜与赵珩之, 严严实实地浸裹在内殿之中,夜色朝着深处行去,君臣两番对峙相视,一时之间, 氛围变得滞重而冷涩起来。
温廷舜方才所道出的那一番话, 『不可能会有那一天的』,话音虽轻,却是, 势如万钧惊雷,在赵珩之的心间, 訇然砸落下来了一道窟窿,此一道窟窿塌陷的痕迹,虽然不慎明显,平心而论,但它到底还是塌陷了下去——简言之,他的心口上,存在过一道塌陷下去的痕迹。
赵珩之冷哂了一声,大殿之外适时掠起了一道惊雷,雷声阵阵,掠入里间的雪电,一霎地彻底照亮了大殿的边边隅隅,这种光亮,亦是仅存在一瞬之间,它是极其短瞬的,亮到了极致的电光,覆照上了龙椅上君王的峻容,将他潜蓄在眸底与眉庭之间的霾意与鸷色,衬托得一览无余。
比起坐在明面上的赵珩之,温廷舜一直是恭立在殿阶、两道玉石质地的楹柱之间的位置,楹柱与楹柱之间投落下来的巨大黯影,将他拢于一片如有实质的庞大昏晦之中,比及雪亮的电光照彻下来的时候,连一丝一毫的电光,都敛不入。
昏晦的光影,俨似一枝细腻的工笔,细致熨帖地描勒出他的面容及五官轮廓,衬得男子的五官,峻朗而又立体,继而投射出了一片明晰的山壑川陵的轮廓。
两人彼此对峙了好一会儿,过了晌久,更漏将尽,浓夜将央,斜倚在龙椅上的帝王,拂动了一番云广滚镶绣纹的明黄龙袍,袍裾之下伸出修长细直的手指,重新斟了酒,一盏斟给温廷舜,一盏则是斟给自己。
赵珩之嗓音变得嘶哑,兀突突地笑了起来,对温廷舜道:“偌大的朝堂之下,波云诡谲,尔虞我诈,姑且仅有温卿能同朕讲一讲体己的真心话。是以,方才温卿能道出那般一席话,针尖对麦芒,确乎是在朕的意料之中。若是温卿没有道出这般一句话,说了些旁的,朕反而还颇觉愤愠,觉得这偌大的朝堂之下,朕难道连一句真话都听不到了么?”
这一瞬之间,雷声的声势渐渐地弱了下去,仅是余下潺湲不辍的雨水之声,温廷舜冷硬峻沉的神态上,露出了一丝动容,不知为何,他能够在赵珩之身上,看到了一种极其熟稔的孤独寥落。
这一种孤独与寥落,曾经亦是他人生当中的一抹底色,那一抹底色,那是隶属于谢玺的,这位少年天子的人生,便是极致的孤独,尚未来得及得登大宝,它的王朝便是覆灭了,国已破,山河倾覆,盛世不再。但后来,在十余年以前,他一路流亡,在南下的征途上过起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是温善晋、吕氏以及整个温家收养了他,让他有了可以栖迟的地方。
自此抵后,少年便是以温家二少爷的名义,蛰伏在崇国公府当中,温廷舜的身份,为畴昔流亡在外的、大晋遗孤出身的少年太子,撑起了一道严严实实的荫蔽屏障,无人再怀疑他的出身,乱官叛党亦是未再相隔千里来追弑他。
因是擅于念书,工于诗词律赋,做得一手好文章,且是文武兼修,温青松以及温氏宗族的各位长辈,俱是弥足器重她。
不消说,温廷舜在崇国公府当中,过得如鱼得水,温青松给他铺就了一条坦坦荡荡的康庄大道,他只要循着这一条康庄大道一直朝前走,便能平步青云。当时,他心中怀攒着大晋家国的血海深仇,一心要复国。
按照他旧时的筹谋,只消他金榜题名,便是能够在留京,在大邺的宫廷之中当差,封了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在此一名曰『卧薪尝胆』的筹谋之下,他步步升官,遂是必定能够逐渐靠近大邺的权力集团以及称首于三法司的内阁,到了那个时候,他会想方设法取信于当朝天子,并且,慢慢架空天子的权力,当他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只消掌舵了大邺内廷的权力枢纽,温廷舜以弑君称帝之名义,复辟他所向往的大晋王朝,便是指日而待也。
但人算弗如天算,温廷舜没有想到,他的长兄温廷安,会是他所有谋局当中的一个异数。
——并且是最大的一个异数。
温廷安推翻了他过往之中精心谋划的布局。
在前期,甚至在过去同一屋檐下相处的十余年,温廷舜对长兄生过无数弑念,但每一回俱是隐忍了过来——身为大晋前朝的王室遗孤,大晋前太子,温廷舜卧薪尝胆十余年,他最是擅于忍常人所不能忍——温廷舜觉得长兄之所行,终归到底,还算是没有越界,亦是没有触犯到他真正的逆鳞,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忍耐一番。他觉得自己终会有忍无可忍的那一天,到了真正忍耐不了的那一日,他一定会毫不留情地弑了她。
但真正的变数来了。
他发现了长兄遗落在崔府大小姐内院里画屏上的一块襟围,雪白色,杭绸质地如上好的羊脂玉,残存有一缕薄荷体香。
——长兄原来是个女儿家。
长兄变作了长姊,温廷舜不是第一时间就能缓冲过来,在过去的十余年以来,他一直极其憎恶温廷安,哪承想,温廷安竟然是个女娇娥。
身份、性别所带来的转变,对温廷舜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认知层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长兄是男儿,他觉得自己可以堂堂皇皇地憎恶他。
但长兄是女娇娥的话……
他觉得自己,一时委实有些难以接受,甚至也没办法承认,与自己在同一屋檐之下朝夕共处十余年的长兄,竟然是一个女子。
亦正是应证了历史上的一句诗词——『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不知怎的,当意识到长兄是个女子后,温廷舜蓦觉自己对温廷安之所行,容忍度提高了很多,甚或着是,对她催生出一种意欲不断靠近的思绪。
在元夕夜,为她描摹新妆,便是他不动声色的一次尝试。
历经肌肤触碰之后,他多少变得有些食髓知味起来,就感觉,她在过往当中,所做的种种让他催生厌离之心的事,随着两人肌肤相触之后,而一笔勾销。
盘亘在胸臆之中的、经年累月攒积下来的恨意与恶念,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一种莫能言喻的思绪所冲淡,时而久之,唯一滞留在心间的,姑且仅有一种绵长的悸动与颤栗。
诸如,在九斋的时候,一回分小组执行任务,她、温廷舜和沈云升一组,要去寻被鹰鹫叼走的一条鳜鱼,这条鳜鱼投落的地点便是在大相国寺,但是,在大相国寺挣鱼的时候,他们小组与以魏耷、庞礼臣为首的小组生了一出抵牾与龃龉,也便有了武斗争执。
武斗之中,温廷舜后背背脊负伤,伤势并不算轻。他是一个经常受伤的人,负伤后,常在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独自舔伤自愈,过去十余年,他都是这般走过来的。他已经习惯打落牙齿与血吞,将一切坎坷和辛涩,吞咽下去,不为外人道也。
但那一夜,碰巧轮到他在文库值夜,出乎他意料地是,温廷安竟然带了药膏来,躬自为她搽抹背脊上的伤。
时至今日,温廷舜已然全然忘却了那一夜两人聊过什么,但他永远都铭记着那样一个场景,烛影摇红,少女搽药的动作温润而细柔,少了衣料的阻隔,他的指尖,裹藏着凉冽与热糯的温度与气息,在他的背部上流连与辗转,这一份触感像是一根羽毛,滑蹭在他背脊皮肤上的时候,就像是一根翩跹的羽毛撩抚在心间的柔软处,他听到了心弦被敲奏出来的回响,心河漾曳出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无限地朝外延展开去。最终,在他的心壁留下了一阵漫山遍野的悸动与情愫。
他常年沉寂如冰河的心,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乱的。
他从未享受过温廷舜这个身份,他觉得,当她为他搽药敷伤的那一刻起,有一个轻微的声音,幽幽然地响彻在耳廓处。
『温廷舜,你完了。』
-
思绪渐缓地回笼,温廷舜对自己所做的种种,包括放弃谢玺这一个身份,包括效忠于大邺王朝,他心中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悔意。
因为,他生平第一回 有了一个想要真正想要守护的人。
他发现了比所谓的复仇,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
这厢,赵珩之对他拂袖招手道:“温卿,来,再陪朕喝一杯。”
第211章
大殿之内的气氛, 依和着时缓时急的雨声,依和着时舒时卷的风,依和着时沉时浮的云, 逐渐变得微醺, 温廷舜遂是陪赵珩之再饮酌了一盏酒, 一盏饮毕,正襟安坐于龙椅上的年轻君王,将把玩在指缝之中的嵌金镶玉的酒盏,搁放在近前的书案之上, 他抬起邃深如墨的眸,拂袖抻腕,朝温廷舜招了一招手, 显然是示意他过去。
温廷舜敛了敛眸心, 容色如静水深潭一般沉笃,依言行了过去, 比及行至赵珩之近前时,他刚欲喊一声皇上, 哪承想,赵珩之倏然倾靠了过来,额庭抵在他的左胸处,晦暗的光影无法覆照清楚帝王的面容, 他的五官浸裹在一片浓密的深影之中, 情绪晦暗莫测。
隔着数层官袍衣饰的蚕丝面料,温廷舜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赵珩之面容的吐息温度与立体轮廓。
他悉身隐微地一怔,赵珩之的轻易靠近, 显然是他所不曾料知到的,但在当下的光景之中, 他没有贸然推开他。
不知为何,他感觉这位帝王,在此一刻,像是一头无处可栖的孤兽,历经朝政更迭、沧海横流之后,他变得极其孤独,身边的侍臣,亦是一众阿谀奉承之辈,面对百官宰执,赵珩之会将帝王角色,演绎得尽善尽美。是以,横亘在他胸臆之中的一腔真心话,一腔薄发的思绪,无人可听他倾吐。
目下,只听赵珩之用嘶哑的口吻道:“就这样,让朕一个人靠一会儿。”
男子的嗓音尾调,裹藏着浓重的疲乏以及风霜,与平素那个毓秀温隽、光风霁月的帝君,判若两人。
仿佛卸下了一份假面,露出了真实的、真正的面容。
亦像是盘卧于滩涂沙碛之上的一只蚌壳,常年禁锢自己,用一种冷硬柔韧但无懈可击的躯壳,来应对朝政之中所有政务。但在偶尔一些时光之中,他悄然会把自己的壳打开来,对那些极其信任的人,展露出自己脆弱而真实的一部分。
平心而论,在这个人间世当中,仅有温廷安才是赵珩之最信赖的人,他将她放置在心中一个最隐秘最深邃的位置,任何人都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本来,今夜,赵珩之仅打算召她一个人进宫来,但在宣召之前,他听完暗桩所阐述的『岭南借粮一案』来龙去脉,听及温廷安曾命悬一线,与大理寺的几位官差,差点命溺珠江,闻及此,赵珩之的心绪,剧烈地漏跳一拍。
他忖了一忖,温廷安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一夜,他在做什么呢?
想起来了,是在宣政殿内批阅奏折。当时,他正碌于调遣官差,前去解决漠北的时疫。
当她有性命之危的时候,他纵然手眼通天,权势纵横捭阖,但竟是没有来得及去救她于水火之中。最后,救下她的人,成了从北地一路南下的温廷舜。
两人生死与共,这般一来,赵珩之殊觉自己离温廷安更远了,任凭他后来再如何对她好,都似乎无济于事了。
甫思及此,赵珩之眸心垂敛了下去,掩藏在龙袍之下的手,松了又紧,紧了又松,心中生出一个很平静的念头,晌久,他放弃了宣召温廷安的打算。
搁放在以往,他必定会咬定她不松手,势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得到她。
但历经了近一年的磨砺与淬炼,赵珩之的心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对她有极深的执念,但他觉得,从温廷舜在珠江水域救下她的那一刻开始,赵珩之深觉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她,无论再怎么补救,也无法再走近她的心腑之中了。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都只是一场徒劳。
是以,赵珩之选择放手,并将温廷舜召入了宫中。
在此前的光景当中,赵珩之见着温廷舜行入殿中的时候,他本以为自己的心腔之中可能会滋生出一些燥郁的思绪,可能是妒恨,可能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也有可能是别的一些思绪。
但没有。
完全没有。
暌违经年,赵珩之重见温廷舜,竟是没有当初少年时代当中的妒恨与敌意,取而代之地是一片心如止水。
他将温廷舜视作他的肱骨之臣,他效忠于大邺,胸无贰心。当然,赵珩之此前亦是调查过温廷舜前赴漠北北地之时,所做的种种事迹,亦是窃自暗查过他的书信——赵珩之没有发现一丝一毫的谋逆话辞。
赵珩之最终确证了这样一桩事体——温廷舜真的没有贰心。
这也是赵珩之今夜选择对他卸下防备的缘由,因为温廷舜对他不再构成威胁。
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候,人性就是这样一副残忍而又现实的面目,当宰臣对君王构成威胁的时候,君王就会十分忌惮,选择处之而后绝。如果宰臣对他不再构成威胁了,不存在利益、立场之间的抵牾,君臣之间反而还能相处得如鱼的水。
温廷舜亦是意识到了赵珩之的思绪,他垂下了眸心,人不响,亦是没有推拒赵珩之的靠近与触碰。
时有一片凉冽的风,从殿外的窗槛之上徐徐拂扫过来,案台上的烛火被吹得扭来扭去,衬出一片幽微的暗芒,君臣二人的身影,映衬在楹柱与粉壁之上。
温廷舜看着很快见底的一坛酒,澹泊凌冽的目色上移,定格在赵珩之的面容上,他嗅出了一丝清浅的端倪,掩藏在官袍广裾之下的手,指根拢紧,掌腹抚住在膝头上。
见着赵珩之喝完了第二坛,行将进军第三坛,温廷舜适时止住了他:“陛下,您喝多了,且下朝好生休憩罢。”
言讫,便是撤走了他的酒坛。
在这一瞬之间,他的骨腕,骤地被赵珩之的大掌攥握而住。
温廷舜眸色一凛,意欲抽开,但赵珩之力度很是生猛,粗粝的指腹,很快在温廷舜的腕部皮肤上,掐出了一道红痕。
“你有了她,那朕能够有什么呢?”一桌之隔,赵珩之低沉沙哑的嗓音,幽幽地传了过来。
帝王的口吻很平淡温实,这番话,就像一句喁喁私语,漂泊在了他的耳侧,这教人掀起了一阵绵长的战栗。
温廷舜道:“皇上有大邺的江山。”
赵珩之哂然轻笑:“是,比起美人,朕更爱江山。”他偏着首,一错不错地望定温廷舜:“或许,这也是你我之间的差距了。”
一丛看不见的狼烟战火,在两个男子之间无形的弥散着,气氛有一些剑拔弩张,但很快被温廷舜的一番辞话,轻而易举地化解开了去:“陛下若是无事,那微臣告退了,毕竟还有人在候着微臣。”
这一番话,很轻,带给赵珩之的震动,无异于是万钧雷霆。
伴随着一阵拂袖甩裾之声,温廷舜从容雅炼地起了身,行了一记儒雅的告礼,便是转身离去。
赵珩之眸色一凛,猝然震袖起身,寒声道:“她现在还是朕的人,两年后,朕会娶她。”
温廷舜适时止了步履,他刚巧行至大殿的背阴处,整一张脸沉浸在了半晦半暗的光影当中,棱角分明的面容上,容色晦暝莫辩。
气氛剑拔弩张,紧张到了极致。
戍守在外侧的郁清,护甲之下的手,窃自攥握紧了软剑,只消宣政殿之中有任何异动,他随时潜伏近去,捍卫主上的安危。
温廷舜薄唇轻抿成一条细线,既是没有转身,也没有朝前继续行走,右手食指指腹,静缓地摩挲着左手拇指指腹,淡声说道——
“不可能会有那一天的。”
第210章
【第两百一十章】
不知从何时起, 大殿之外,落起了绵长而淫淫的细雨,一丛雪银色的细瘦惊雷, 时不时游弋在云层之中, 一片簌簌的瓢泼雨声之中, 有一道雪亮的惊电,从浓密如霾的云海里,骤地纵掠而出,势若银瓶乍裂水浆迸。雨丝如绣如描, 整一座大殿,就此被绣缝在了一片万籁沉寂的氛围之中,殿内对峙的两人, 君王与重臣, 两人的心律随着雨水的滑坠,一同降落。
凉冽的雨雾, 织成一道重峦叠嶂般的屏锦,将温廷舜与赵珩之, 严严实实地浸裹在内殿之中,夜色朝着深处行去,君臣两番对峙相视,一时之间, 氛围变得滞重而冷涩起来。
温廷舜方才所道出的那一番话, 『不可能会有那一天的』,话音虽轻,却是, 势如万钧惊雷,在赵珩之的心间, 訇然砸落下来了一道窟窿,此一道窟窿塌陷的痕迹,虽然不慎明显,平心而论,但它到底还是塌陷了下去——简言之,他的心口上,存在过一道塌陷下去的痕迹。
赵珩之冷哂了一声,大殿之外适时掠起了一道惊雷,雷声阵阵,掠入里间的雪电,一霎地彻底照亮了大殿的边边隅隅,这种光亮,亦是仅存在一瞬之间,它是极其短瞬的,亮到了极致的电光,覆照上了龙椅上君王的峻容,将他潜蓄在眸底与眉庭之间的霾意与鸷色,衬托得一览无余。
比起坐在明面上的赵珩之,温廷舜一直是恭立在殿阶、两道玉石质地的楹柱之间的位置,楹柱与楹柱之间投落下来的巨大黯影,将他拢于一片如有实质的庞大昏晦之中,比及雪亮的电光照彻下来的时候,连一丝一毫的电光,都敛不入。
昏晦的光影,俨似一枝细腻的工笔,细致熨帖地描勒出他的面容及五官轮廓,衬得男子的五官,峻朗而又立体,继而投射出了一片明晰的山壑川陵的轮廓。
两人彼此对峙了好一会儿,过了晌久,更漏将尽,浓夜将央,斜倚在龙椅上的帝王,拂动了一番云广滚镶绣纹的明黄龙袍,袍裾之下伸出修长细直的手指,重新斟了酒,一盏斟给温廷舜,一盏则是斟给自己。
赵珩之嗓音变得嘶哑,兀突突地笑了起来,对温廷舜道:“偌大的朝堂之下,波云诡谲,尔虞我诈,姑且仅有温卿能同朕讲一讲体己的真心话。是以,方才温卿能道出那般一席话,针尖对麦芒,确乎是在朕的意料之中。若是温卿没有道出这般一句话,说了些旁的,朕反而还颇觉愤愠,觉得这偌大的朝堂之下,朕难道连一句真话都听不到了么?”
这一瞬之间,雷声的声势渐渐地弱了下去,仅是余下潺湲不辍的雨水之声,温廷舜冷硬峻沉的神态上,露出了一丝动容,不知为何,他能够在赵珩之身上,看到了一种极其熟稔的孤独寥落。
这一种孤独与寥落,曾经亦是他人生当中的一抹底色,那一抹底色,那是隶属于谢玺的,这位少年天子的人生,便是极致的孤独,尚未来得及得登大宝,它的王朝便是覆灭了,国已破,山河倾覆,盛世不再。但后来,在十余年以前,他一路流亡,在南下的征途上过起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是温善晋、吕氏以及整个温家收养了他,让他有了可以栖迟的地方。
自此抵后,少年便是以温家二少爷的名义,蛰伏在崇国公府当中,温廷舜的身份,为畴昔流亡在外的、大晋遗孤出身的少年太子,撑起了一道严严实实的荫蔽屏障,无人再怀疑他的出身,乱官叛党亦是未再相隔千里来追弑他。
因是擅于念书,工于诗词律赋,做得一手好文章,且是文武兼修,温青松以及温氏宗族的各位长辈,俱是弥足器重她。
不消说,温廷舜在崇国公府当中,过得如鱼得水,温青松给他铺就了一条坦坦荡荡的康庄大道,他只要循着这一条康庄大道一直朝前走,便能平步青云。当时,他心中怀攒着大晋家国的血海深仇,一心要复国。
按照他旧时的筹谋,只消他金榜题名,便是能够在留京,在大邺的宫廷之中当差,封了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在此一名曰『卧薪尝胆』的筹谋之下,他步步升官,遂是必定能够逐渐靠近大邺的权力集团以及称首于三法司的内阁,到了那个时候,他会想方设法取信于当朝天子,并且,慢慢架空天子的权力,当他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只消掌舵了大邺内廷的权力枢纽,温廷舜以弑君称帝之名义,复辟他所向往的大晋王朝,便是指日而待也。
但人算弗如天算,温廷舜没有想到,他的长兄温廷安,会是他所有谋局当中的一个异数。
——并且是最大的一个异数。
温廷安推翻了他过往之中精心谋划的布局。
在前期,甚至在过去同一屋檐下相处的十余年,温廷舜对长兄生过无数弑念,但每一回俱是隐忍了过来——身为大晋前朝的王室遗孤,大晋前太子,温廷舜卧薪尝胆十余年,他最是擅于忍常人所不能忍——温廷舜觉得长兄之所行,终归到底,还算是没有越界,亦是没有触犯到他真正的逆鳞,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忍耐一番。他觉得自己终会有忍无可忍的那一天,到了真正忍耐不了的那一日,他一定会毫不留情地弑了她。
但真正的变数来了。
他发现了长兄遗落在崔府大小姐内院里画屏上的一块襟围,雪白色,杭绸质地如上好的羊脂玉,残存有一缕薄荷体香。
——长兄原来是个女儿家。
长兄变作了长姊,温廷舜不是第一时间就能缓冲过来,在过去的十余年以来,他一直极其憎恶温廷安,哪承想,温廷安竟然是个女娇娥。
身份、性别所带来的转变,对温廷舜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认知层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长兄是男儿,他觉得自己可以堂堂皇皇地憎恶他。
但长兄是女娇娥的话……
他觉得自己,一时委实有些难以接受,甚至也没办法承认,与自己在同一屋檐之下朝夕共处十余年的长兄,竟然是一个女子。
亦正是应证了历史上的一句诗词——『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不知怎的,当意识到长兄是个女子后,温廷舜蓦觉自己对温廷安之所行,容忍度提高了很多,甚或着是,对她催生出一种意欲不断靠近的思绪。
在元夕夜,为她描摹新妆,便是他不动声色的一次尝试。
历经肌肤触碰之后,他多少变得有些食髓知味起来,就感觉,她在过往当中,所做的种种让他催生厌离之心的事,随着两人肌肤相触之后,而一笔勾销。
盘亘在胸臆之中的、经年累月攒积下来的恨意与恶念,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一种莫能言喻的思绪所冲淡,时而久之,唯一滞留在心间的,姑且仅有一种绵长的悸动与颤栗。
诸如,在九斋的时候,一回分小组执行任务,她、温廷舜和沈云升一组,要去寻被鹰鹫叼走的一条鳜鱼,这条鳜鱼投落的地点便是在大相国寺,但是,在大相国寺挣鱼的时候,他们小组与以魏耷、庞礼臣为首的小组生了一出抵牾与龃龉,也便有了武斗争执。
武斗之中,温廷舜后背背脊负伤,伤势并不算轻。他是一个经常受伤的人,负伤后,常在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独自舔伤自愈,过去十余年,他都是这般走过来的。他已经习惯打落牙齿与血吞,将一切坎坷和辛涩,吞咽下去,不为外人道也。
但那一夜,碰巧轮到他在文库值夜,出乎他意料地是,温廷安竟然带了药膏来,躬自为她搽抹背脊上的伤。
时至今日,温廷舜已然全然忘却了那一夜两人聊过什么,但他永远都铭记着那样一个场景,烛影摇红,少女搽药的动作温润而细柔,少了衣料的阻隔,他的指尖,裹藏着凉冽与热糯的温度与气息,在他的背部上流连与辗转,这一份触感像是一根羽毛,滑蹭在他背脊皮肤上的时候,就像是一根翩跹的羽毛撩抚在心间的柔软处,他听到了心弦被敲奏出来的回响,心河漾曳出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无限地朝外延展开去。最终,在他的心壁留下了一阵漫山遍野的悸动与情愫。
他常年沉寂如冰河的心,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乱的。
他从未享受过温廷舜这个身份,他觉得,当她为他搽药敷伤的那一刻起,有一个轻微的声音,幽幽然地响彻在耳廓处。
『温廷舜,你完了。』
-
思绪渐缓地回笼,温廷舜对自己所做的种种,包括放弃谢玺这一个身份,包括效忠于大邺王朝,他心中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悔意。
因为,他生平第一回 有了一个想要真正想要守护的人。
他发现了比所谓的复仇,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
这厢,赵珩之对他拂袖招手道:“温卿,来,再陪朕喝一杯。”
第211章
大殿之内的气氛, 依和着时缓时急的雨声,依和着时舒时卷的风,依和着时沉时浮的云, 逐渐变得微醺, 温廷舜遂是陪赵珩之再饮酌了一盏酒, 一盏饮毕,正襟安坐于龙椅上的年轻君王,将把玩在指缝之中的嵌金镶玉的酒盏,搁放在近前的书案之上, 他抬起邃深如墨的眸,拂袖抻腕,朝温廷舜招了一招手, 显然是示意他过去。
温廷舜敛了敛眸心, 容色如静水深潭一般沉笃,依言行了过去, 比及行至赵珩之近前时,他刚欲喊一声皇上, 哪承想,赵珩之倏然倾靠了过来,额庭抵在他的左胸处,晦暗的光影无法覆照清楚帝王的面容, 他的五官浸裹在一片浓密的深影之中, 情绪晦暗莫测。
隔着数层官袍衣饰的蚕丝面料,温廷舜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赵珩之面容的吐息温度与立体轮廓。
他悉身隐微地一怔,赵珩之的轻易靠近, 显然是他所不曾料知到的,但在当下的光景之中, 他没有贸然推开他。
不知为何,他感觉这位帝王,在此一刻,像是一头无处可栖的孤兽,历经朝政更迭、沧海横流之后,他变得极其孤独,身边的侍臣,亦是一众阿谀奉承之辈,面对百官宰执,赵珩之会将帝王角色,演绎得尽善尽美。是以,横亘在他胸臆之中的一腔真心话,一腔薄发的思绪,无人可听他倾吐。
目下,只听赵珩之用嘶哑的口吻道:“就这样,让朕一个人靠一会儿。”
男子的嗓音尾调,裹藏着浓重的疲乏以及风霜,与平素那个毓秀温隽、光风霁月的帝君,判若两人。
仿佛卸下了一份假面,露出了真实的、真正的面容。
亦像是盘卧于滩涂沙碛之上的一只蚌壳,常年禁锢自己,用一种冷硬柔韧但无懈可击的躯壳,来应对朝政之中所有政务。但在偶尔一些时光之中,他悄然会把自己的壳打开来,对那些极其信任的人,展露出自己脆弱而真实的一部分。
平心而论,在这个人间世当中,仅有温廷安才是赵珩之最信赖的人,他将她放置在心中一个最隐秘最深邃的位置,任何人都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本来,今夜,赵珩之仅打算召她一个人进宫来,但在宣召之前,他听完暗桩所阐述的『岭南借粮一案』来龙去脉,听及温廷安曾命悬一线,与大理寺的几位官差,差点命溺珠江,闻及此,赵珩之的心绪,剧烈地漏跳一拍。
他忖了一忖,温廷安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一夜,他在做什么呢?
想起来了,是在宣政殿内批阅奏折。当时,他正碌于调遣官差,前去解决漠北的时疫。
当她有性命之危的时候,他纵然手眼通天,权势纵横捭阖,但竟是没有来得及去救她于水火之中。最后,救下她的人,成了从北地一路南下的温廷舜。
两人生死与共,这般一来,赵珩之殊觉自己离温廷安更远了,任凭他后来再如何对她好,都似乎无济于事了。
甫思及此,赵珩之眸心垂敛了下去,掩藏在龙袍之下的手,松了又紧,紧了又松,心中生出一个很平静的念头,晌久,他放弃了宣召温廷安的打算。
搁放在以往,他必定会咬定她不松手,势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得到她。
但历经了近一年的磨砺与淬炼,赵珩之的心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对她有极深的执念,但他觉得,从温廷舜在珠江水域救下她的那一刻开始,赵珩之深觉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她,无论再怎么补救,也无法再走近她的心腑之中了。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都只是一场徒劳。
是以,赵珩之选择放手,并将温廷舜召入了宫中。
在此前的光景当中,赵珩之见着温廷舜行入殿中的时候,他本以为自己的心腔之中可能会滋生出一些燥郁的思绪,可能是妒恨,可能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也有可能是别的一些思绪。
但没有。
完全没有。
暌违经年,赵珩之重见温廷舜,竟是没有当初少年时代当中的妒恨与敌意,取而代之地是一片心如止水。
他将温廷舜视作他的肱骨之臣,他效忠于大邺,胸无贰心。当然,赵珩之此前亦是调查过温廷舜前赴漠北北地之时,所做的种种事迹,亦是窃自暗查过他的书信——赵珩之没有发现一丝一毫的谋逆话辞。
赵珩之最终确证了这样一桩事体——温廷舜真的没有贰心。
这也是赵珩之今夜选择对他卸下防备的缘由,因为温廷舜对他不再构成威胁。
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候,人性就是这样一副残忍而又现实的面目,当宰臣对君王构成威胁的时候,君王就会十分忌惮,选择处之而后绝。如果宰臣对他不再构成威胁了,不存在利益、立场之间的抵牾,君臣之间反而还能相处得如鱼的水。
温廷舜亦是意识到了赵珩之的思绪,他垂下了眸心,人不响,亦是没有推拒赵珩之的靠近与触碰。
时有一片凉冽的风,从殿外的窗槛之上徐徐拂扫过来,案台上的烛火被吹得扭来扭去,衬出一片幽微的暗芒,君臣二人的身影,映衬在楹柱与粉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