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节
皇帝已经抬头看到了他,看他要摔,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飞快地跑过来要接住,自然是没接住的,杨麒儿摔在了地上,手被碎瓷片刺了,因夏日穿得薄,身上也有磕伤,他也没哭,只是有些怔住了一样,瞪大了眼睛,皇帝已经过来将他抱了起来,他在皇帝怀里望着他,“爹爹,爹爹……”
皇帝发现他的手被碎瓷片刺进去在流血了,便对外面又是大发雷霆,“柳升,你这个狗奴才。”
柳升赶紧进了书房,看到皇帝抱着手流着血的杨麒儿,也是大惊失色,马上跪下请罪,皇帝恨恨地给了他一脚,“赶紧让太医过来。”
皇帝这一番怒火,因儿子的受伤而结束。
所幸皇帝并不是很喜欢易碎的瓷器,书房里瓷器摆得少,故而地上碎片不多,不然,杨麒儿那么摔一跤,恐怕就不只是伤了手。
杨麒儿开始不知道哭,等太医来了才开始哭起来,所幸手上只被刺了三条小口子,上了药后也就止了血,之后两只手就被用药纱布包成了两团。
皇帝抱着他坐在西间里,看到儿子哭得一脸泪水,就心疼难忍,不断哄他,又在心里责怪自己。
自然柳升的责罚也少不了。
皇帝在第二天便下了圣旨,召季衡回京。
235、第三十一章
杨麒儿的手痛,也许也不是手痛得不堪忍受,只是下午被皇帝吼了那么一句不想见他,让他深深受到了伤害。
杨麒儿已经听得懂大人们的不少话了,再说,不想见他,这一句又是这么简单。
所以他之后一两天内,他就粘皇帝粘得很,要是皇帝爱怜地问他手还痛不痛,他就会爱娇地在他怀里拱一拱,表示自己还痛,而且痛得话都不想和他说了。
这时候皇帝就开始责备自己,“是爹爹的错,爹爹该打。”
还真抬起杨麒儿那包裹得像个小粽子的手在自己的脸上轻轻碰一下。
皇帝这没有诚意的打让杨麒儿侧目,又用小脑袋在他的颈子上去拱一拱。
皇帝那些对季衡可能出轨的愤怒也就因为软乎乎的儿子减少了很多,但是在大臣们劝他不要这时候召季衡回来的时候,他依然是一意孤行,非召季衡回来不可。
无论大臣们怎么劝怎么摆事实讲道理,他反正是不听的。
要召季衡回京的事情,圣旨还没有发出去,便已经闹得人尽皆知了。
许家十一娘子下了狱,许氏总算是找到了关系去看她,她在牢里憔悴了很多,不过倒没有哭哭啼啼的,许氏问她,“你家是何事触怒了皇上,降下如此大罪,我和你姑父想要找皇上求情也不行。”
十一娘哪里知道是什么事,只是说,“这个侄女并不清楚。”又问,“姑母,你可知扬州家中,广州家中可有什么事。”
许氏十分哀愁地道,“皇上下令要抓捕许家人,圣旨已经下了,不过从京城到扬州再到广州路途遥远,圣旨传到也要很久了,不知你父亲他们到底是犯了什么罪,惹了皇上如此动怒。不过你放心,我同你姑父会在外面好好活动,向皇上求情的。再说,皇上只说了一个谋逆之罪,总要有证据才能定罪,皇上证据还没下,也没说派哪位官员去查,说不得事情还是有转机的。”
十一娘这时候才抹了抹眼泪,道,“多谢姑母姑父为我家的事情操心。父亲为海商,姑母您也知道,只要船出了海,总有各种危险,海上海寇众多,要是没有些自己的力量护住海船,那便只能任由海寇将货物抢了过去,所以父亲定然是有些力量的。只是,父亲从无和朝廷对抗的意思,也没有做过海贼那些烧杀抢掠之事,为何就能被定为一个谋逆之罪,真是……真是无中生有呀。就怕到时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们家就要被定这么个诛九族的大罪了。”
许氏道,“现下还没有审理,怎么就能定下罪名来。小十一,你可别胡思乱想,先撑着,姑母和你姑父,还有你表哥,总要想办法把你们救出来的。”
十一娘子又赶紧道谢。
许氏看着十一娘和季衡有些相似的面孔,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到儿子了,季衡在东南,虽然每月定期都会给家里送家信,送些东南的特产,但是这些只让许氏更加想念儿子。
许氏叹了口气,又安慰了十一娘几句,这才走了。
皇帝召季衡回京的事情,许氏和季阁老自然都是知道的,两人都不是蠢人,自然会想皇帝为何如此急切地召季衡回京呢。
再过了几天,许氏和季阁老总算是知道了原因。
乃是季衡给他们写的信到了,信里写了他同许七郎见面,之后许七郎帮他救回王启处族人的事情,然后又写了他跟着许七郎离开,得知王启残部老巢所在,准备和许七郎里应外合端掉王启老巢的事。
这些都是写给季阁老的,后面又写了他担心皇帝会因许家与王启在之前有过交涉的事情对许家定罪,让季阁老一定要劝住皇帝。
季阁老看了这封信,马上对一切事情都恍然大悟了。
季阁老从政治利益出发,其实无法理解皇帝为何要因许家在以前和王启有交涉就给许家定罪,毕竟这次许家可是完全站在朝廷这一边的。而且许家和王启之间的关系,皇帝又没有确切证据。
让人去请了张先生来商议,张先生倒是比季阁老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些,对季阁老道,“大约是皇上认为许家太过势大,想要借此端掉许家吧,也许也是想要借此削一削季府的权,皇上不是又召了衡哥儿回来吗。”
季阁老沉吟了片刻道,“但皇上为何在这个关口对许家下手,召衡哥儿回来。除掉王启后再处理许家和召回衡哥儿,才是吧?”
张先生无奈道,“也许是皇上吃醋衡哥儿和七郎凑在一起了也说不定,皇上正直青年,在感情上争风也不是没有可能。”
季阁老一听就愣了一下,然后细思起来竟然觉得这个可能是可信的,他叹了口气,就皱了眉,道,“如果是这种儿女之情,皇上就因小失大,未免糊涂。”
张先生却道,“华云,你这是关心则乱了。皇上召衡哥儿回来,我看皇上未必不知衡哥儿会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来抵制,从情人角度来讲,他希望衡哥儿回来,但是从为君角度,他倒是会任由衡哥儿如何的。这召季衡回京的圣旨,要是皇上下个密旨下去,倒是真要召衡哥儿回来,但是却这般闹得京城人尽皆知的,大臣们又都在反对,我看皇上这里面意思就深了。其一我看倒是要衡哥儿在某些事上收敛的意思,也是让东南官场看清在衡哥儿之上是他皇帝,我想,衡哥儿在东南官场上太得人心也不是大好事;其二,便是下了这圣旨,海上海寇未必会得不到这么大的消息,以为衡哥儿回京,定然就不会那般小心翼翼了,我想,衡哥儿定然也想得到,所以他定然是假装回京,却并不受命,反而带人去攻击王启老巢,打王启一个措手不及;其三,那就是皇上的心思的深沉了,要是衡哥儿回来了,那好,他定然就高兴了,要是衡哥儿不回来,抗旨不遵,那他之后就好发难了,反正皇上不吃亏。所以,这件事上,衡哥儿无论如何,结果恐怕都不会是个好。”
季阁老其实已经想通了,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说,“伴君如伴虎。这老夫也是无法劝解皇上的了,只能看衡儿回来自己同皇上解开这个结。”
皇上圣旨传到余杭,季衡没在余杭,而在台州,于是那传旨的官员只好又下台州来。
季衡接到圣旨,对那传旨的御史十分客气,请其为上宾客客气气地招待,然后就去找他讲了一大通道理,“闵大人,这圣旨本官接是接了,但恐怕是会抗旨不遵了。”
这位三十出头的监察御史闵芝南大人,乃是一位妙人,听到季衡这句话,完全没有觉得惊讶,反而是赶紧放下手里正在喝茶的茶杯,道,“下官接下这传旨的活,乃是别的大人都推脱不来传旨,大家看下官年纪轻轻,身强体壮,正适合快马加鞭南下,下官推脱不得,只好来了。来的路上,下官就想了,为何众位老大人们都不来呢,可能就是怕会遇到这个结果。大人抗旨不遵,大家同大人您恼怒也不行,不恼怒也不行。所以就将此事推给下官了。所以,大人这话,就当没说过,下官也当没听过,下官明日就回京去,路上摔断腿,大约一个月会到,到时候说大人您在后面,您看可行不。”
季衡倒是没想到会遇到这么一位传旨的官员,不由莞尔,说道,“事情倒不必如此麻烦,也不必大人去摔断腿,但是需要大人做出已经带着我一起回去的假象,之后请罪之事,等本官回到京城,自然会自己去请罪。”
季衡也没有对闵芝南解释太多,闵芝南斯斯文文地,答应了季衡的要求,想反正是这对小情人自己闹自己的,他可不想在中间充当炮灰。
季衡怕许七郎那里得到消息会以为自己要回京,便还特地写了封密信通过许七郎建立起来的秘密通道给他送了过去,以让许七郎安心,按照原计划行事。
六月中旬,朝廷水师已经准备好了,且王启果真以为季衡回京去了,东南一带少了季衡,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官是各有派系,原来是季衡坐镇,大家功劳都看在眼里,直达天听,赏罚分明,季衡不在了,定然就会出现以前的抢功,构陷等事,东南刚刚强大起来的陆军水师力量定然会有所削弱,这对王启来说,简直是最好的消息。
据王启所知,姜时泽和汪秉直也并不是那么和睦,姜时泽倡导海战,汪秉直却更喜欢陆战,因为姜时泽擅长海战,只要海战就是他的功劳第一,但是汪秉直却擅长陆战,要是陆战,他便是功劳第一。
要是没有季衡,这两个因为战术偏差都能够闹起来。
而且两江总督陈焕之和汪秉直之间更是有些芥蒂的,完全不可能好好合作。
皇帝发现他的手被碎瓷片刺进去在流血了,便对外面又是大发雷霆,“柳升,你这个狗奴才。”
柳升赶紧进了书房,看到皇帝抱着手流着血的杨麒儿,也是大惊失色,马上跪下请罪,皇帝恨恨地给了他一脚,“赶紧让太医过来。”
皇帝这一番怒火,因儿子的受伤而结束。
所幸皇帝并不是很喜欢易碎的瓷器,书房里瓷器摆得少,故而地上碎片不多,不然,杨麒儿那么摔一跤,恐怕就不只是伤了手。
杨麒儿开始不知道哭,等太医来了才开始哭起来,所幸手上只被刺了三条小口子,上了药后也就止了血,之后两只手就被用药纱布包成了两团。
皇帝抱着他坐在西间里,看到儿子哭得一脸泪水,就心疼难忍,不断哄他,又在心里责怪自己。
自然柳升的责罚也少不了。
皇帝在第二天便下了圣旨,召季衡回京。
235、第三十一章
杨麒儿的手痛,也许也不是手痛得不堪忍受,只是下午被皇帝吼了那么一句不想见他,让他深深受到了伤害。
杨麒儿已经听得懂大人们的不少话了,再说,不想见他,这一句又是这么简单。
所以他之后一两天内,他就粘皇帝粘得很,要是皇帝爱怜地问他手还痛不痛,他就会爱娇地在他怀里拱一拱,表示自己还痛,而且痛得话都不想和他说了。
这时候皇帝就开始责备自己,“是爹爹的错,爹爹该打。”
还真抬起杨麒儿那包裹得像个小粽子的手在自己的脸上轻轻碰一下。
皇帝这没有诚意的打让杨麒儿侧目,又用小脑袋在他的颈子上去拱一拱。
皇帝那些对季衡可能出轨的愤怒也就因为软乎乎的儿子减少了很多,但是在大臣们劝他不要这时候召季衡回来的时候,他依然是一意孤行,非召季衡回来不可。
无论大臣们怎么劝怎么摆事实讲道理,他反正是不听的。
要召季衡回京的事情,圣旨还没有发出去,便已经闹得人尽皆知了。
许家十一娘子下了狱,许氏总算是找到了关系去看她,她在牢里憔悴了很多,不过倒没有哭哭啼啼的,许氏问她,“你家是何事触怒了皇上,降下如此大罪,我和你姑父想要找皇上求情也不行。”
十一娘哪里知道是什么事,只是说,“这个侄女并不清楚。”又问,“姑母,你可知扬州家中,广州家中可有什么事。”
许氏十分哀愁地道,“皇上下令要抓捕许家人,圣旨已经下了,不过从京城到扬州再到广州路途遥远,圣旨传到也要很久了,不知你父亲他们到底是犯了什么罪,惹了皇上如此动怒。不过你放心,我同你姑父会在外面好好活动,向皇上求情的。再说,皇上只说了一个谋逆之罪,总要有证据才能定罪,皇上证据还没下,也没说派哪位官员去查,说不得事情还是有转机的。”
十一娘这时候才抹了抹眼泪,道,“多谢姑母姑父为我家的事情操心。父亲为海商,姑母您也知道,只要船出了海,总有各种危险,海上海寇众多,要是没有些自己的力量护住海船,那便只能任由海寇将货物抢了过去,所以父亲定然是有些力量的。只是,父亲从无和朝廷对抗的意思,也没有做过海贼那些烧杀抢掠之事,为何就能被定为一个谋逆之罪,真是……真是无中生有呀。就怕到时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们家就要被定这么个诛九族的大罪了。”
许氏道,“现下还没有审理,怎么就能定下罪名来。小十一,你可别胡思乱想,先撑着,姑母和你姑父,还有你表哥,总要想办法把你们救出来的。”
十一娘子又赶紧道谢。
许氏看着十一娘和季衡有些相似的面孔,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到儿子了,季衡在东南,虽然每月定期都会给家里送家信,送些东南的特产,但是这些只让许氏更加想念儿子。
许氏叹了口气,又安慰了十一娘几句,这才走了。
皇帝召季衡回京的事情,许氏和季阁老自然都是知道的,两人都不是蠢人,自然会想皇帝为何如此急切地召季衡回京呢。
再过了几天,许氏和季阁老总算是知道了原因。
乃是季衡给他们写的信到了,信里写了他同许七郎见面,之后许七郎帮他救回王启处族人的事情,然后又写了他跟着许七郎离开,得知王启残部老巢所在,准备和许七郎里应外合端掉王启老巢的事。
这些都是写给季阁老的,后面又写了他担心皇帝会因许家与王启在之前有过交涉的事情对许家定罪,让季阁老一定要劝住皇帝。
季阁老看了这封信,马上对一切事情都恍然大悟了。
季阁老从政治利益出发,其实无法理解皇帝为何要因许家在以前和王启有交涉就给许家定罪,毕竟这次许家可是完全站在朝廷这一边的。而且许家和王启之间的关系,皇帝又没有确切证据。
让人去请了张先生来商议,张先生倒是比季阁老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些,对季阁老道,“大约是皇上认为许家太过势大,想要借此端掉许家吧,也许也是想要借此削一削季府的权,皇上不是又召了衡哥儿回来吗。”
季阁老沉吟了片刻道,“但皇上为何在这个关口对许家下手,召衡哥儿回来。除掉王启后再处理许家和召回衡哥儿,才是吧?”
张先生无奈道,“也许是皇上吃醋衡哥儿和七郎凑在一起了也说不定,皇上正直青年,在感情上争风也不是没有可能。”
季阁老一听就愣了一下,然后细思起来竟然觉得这个可能是可信的,他叹了口气,就皱了眉,道,“如果是这种儿女之情,皇上就因小失大,未免糊涂。”
张先生却道,“华云,你这是关心则乱了。皇上召衡哥儿回来,我看皇上未必不知衡哥儿会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来抵制,从情人角度来讲,他希望衡哥儿回来,但是从为君角度,他倒是会任由衡哥儿如何的。这召季衡回京的圣旨,要是皇上下个密旨下去,倒是真要召衡哥儿回来,但是却这般闹得京城人尽皆知的,大臣们又都在反对,我看皇上这里面意思就深了。其一我看倒是要衡哥儿在某些事上收敛的意思,也是让东南官场看清在衡哥儿之上是他皇帝,我想,衡哥儿在东南官场上太得人心也不是大好事;其二,便是下了这圣旨,海上海寇未必会得不到这么大的消息,以为衡哥儿回京,定然就不会那般小心翼翼了,我想,衡哥儿定然也想得到,所以他定然是假装回京,却并不受命,反而带人去攻击王启老巢,打王启一个措手不及;其三,那就是皇上的心思的深沉了,要是衡哥儿回来了,那好,他定然就高兴了,要是衡哥儿不回来,抗旨不遵,那他之后就好发难了,反正皇上不吃亏。所以,这件事上,衡哥儿无论如何,结果恐怕都不会是个好。”
季阁老其实已经想通了,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说,“伴君如伴虎。这老夫也是无法劝解皇上的了,只能看衡儿回来自己同皇上解开这个结。”
皇上圣旨传到余杭,季衡没在余杭,而在台州,于是那传旨的官员只好又下台州来。
季衡接到圣旨,对那传旨的御史十分客气,请其为上宾客客气气地招待,然后就去找他讲了一大通道理,“闵大人,这圣旨本官接是接了,但恐怕是会抗旨不遵了。”
这位三十出头的监察御史闵芝南大人,乃是一位妙人,听到季衡这句话,完全没有觉得惊讶,反而是赶紧放下手里正在喝茶的茶杯,道,“下官接下这传旨的活,乃是别的大人都推脱不来传旨,大家看下官年纪轻轻,身强体壮,正适合快马加鞭南下,下官推脱不得,只好来了。来的路上,下官就想了,为何众位老大人们都不来呢,可能就是怕会遇到这个结果。大人抗旨不遵,大家同大人您恼怒也不行,不恼怒也不行。所以就将此事推给下官了。所以,大人这话,就当没说过,下官也当没听过,下官明日就回京去,路上摔断腿,大约一个月会到,到时候说大人您在后面,您看可行不。”
季衡倒是没想到会遇到这么一位传旨的官员,不由莞尔,说道,“事情倒不必如此麻烦,也不必大人去摔断腿,但是需要大人做出已经带着我一起回去的假象,之后请罪之事,等本官回到京城,自然会自己去请罪。”
季衡也没有对闵芝南解释太多,闵芝南斯斯文文地,答应了季衡的要求,想反正是这对小情人自己闹自己的,他可不想在中间充当炮灰。
季衡怕许七郎那里得到消息会以为自己要回京,便还特地写了封密信通过许七郎建立起来的秘密通道给他送了过去,以让许七郎安心,按照原计划行事。
六月中旬,朝廷水师已经准备好了,且王启果真以为季衡回京去了,东南一带少了季衡,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官是各有派系,原来是季衡坐镇,大家功劳都看在眼里,直达天听,赏罚分明,季衡不在了,定然就会出现以前的抢功,构陷等事,东南刚刚强大起来的陆军水师力量定然会有所削弱,这对王启来说,简直是最好的消息。
据王启所知,姜时泽和汪秉直也并不是那么和睦,姜时泽倡导海战,汪秉直却更喜欢陆战,因为姜时泽擅长海战,只要海战就是他的功劳第一,但是汪秉直却擅长陆战,要是陆战,他便是功劳第一。
要是没有季衡,这两个因为战术偏差都能够闹起来。
而且两江总督陈焕之和汪秉直之间更是有些芥蒂的,完全不可能好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