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朕有信心
心中感慨过后,李起便是态度和蔼亲切的走到李定国面前,对李定国说道:
“李定国,朕知道你心中不服,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朕不怪你,今天朕收服你,只收服了你的人,却没有收服你的心。
但这没有关系,朕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真心实意的认可朕,为朕效力,朕有这个信心。”
李定国听了李起的话,没有回答,只是看了一眼李起,想要说话,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起对他微微一笑,而后又是转过头来对张献忠说道:
“张献忠,朕会记住自己承诺,但是朕也不可能对你放任不管,事先说明,朕会把你安排在一处皇庄之内,让你在里面种地,栽花,种树。
只要你老老实实的,这一辈子虽然不可能再有什么很大的富贵,但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平民百姓向往的生活,你还是能够得到的。
但若是你再度贼心不死,胆敢举兵,那便不要怪朕刀下无情。”
“多谢皇上,多谢皇上,小的绝不敢再造反,绝不敢了。”
张献忠听了如蒙大赦,心知今天算是躲过一劫,至于说这不造反那当然是假的,
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话,他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不过是糊弄人罢了,
只要等风声过了,机会来了,再登高一呼,自然又是应者百万,这样的事情他也不是干了一回两回,早就轻车熟路了。
“很好。”
李起也懒得计较他话里的真假,反正到时候自己会对他进行监视,绝不可能再像崇祯帝那般招降之后,又放任不管,任他坐大,
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好了,张献忠你起来吧。”
等张献忠起身后,李起又道:“四川许多的城池现在依然被你手下人掌控,你还得给我发挥一下余热,命令他们投降。
这些城池并不是朕打不下来,而是朕不想徒增杀戮,有干天和。”
“是是是,小的明白,小的明白。”
就这样,李起利用张献忠那仅有的一点用处,很快便是平定了整个四川。
所有张献忠手下的大西军士兵,李起也是对他们进行了一翻整编,
该回家去的回家去,想留下来当兵,身体素质又还可以的,可以把他们继续留在军队,
这一来是训练他们,融化他们,让他们成为朝廷的可用之兵,二来也是监视他们,免得这些人回到家乡不安分。
一番运作后,四川可以说是再度的回归了大明朝廷的统治。
而后李起又命人四处宣扬免除天下农岁三年徭役三年的政策,并且那大赦天下的命令也是一并宣扬。
老百姓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自然也不会再造反。
那些盘踞在山上做土匪强盗的人,这时候也是有许多开始向当地官府认罪,按照大赦令的要求,官府对他们进行了赦免,给他们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在李起和秦良玉等人的努力下,不过短短半月时间,四川仿佛是旧貌换新颜,一下子便是恢复了太平年间的安定景象。
虽然老百姓还是穷苦不堪,许多人连下一顿的口粮在哪里都不知道,
但是战乱却已经是在渐渐的远离他们,没有了战乱,那么恢复生产便将会很快提上日程,
他们也将很快实现有吃有穿的好日子。
这边百姓安定丁,那边对秦良玉等人的赏赐自然也少不了。
这一次李起四川之行,平定四川功劳最大的当然是非秦良玉莫属。
若非秦良玉按照自己的命令攻打成都,来了个围魏救赵,那么只怕李起还冲不出张献忠的包围圈,最后怎么样的结局那还不知道。
所以秦良玉这救驾之功,还有协助李起平定张贼的叛乱,这两项大功相加,李起便决定封她为忠贞侯。
这个封号本来就是她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获得过的,只不过这个封号是追封的,是她死了之后由南明小朝廷追封给她的。
现在李起在她活着的时候就封她为侯,这样一来,秦良玉便成了实实在在的大明女子第一人,成为了大明第一个封侯的女人,
这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整个封建王朝五千年的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
可以想象她秦良玉的名字将会永远刻在大明朝的历史里,流芳百世。
对于李起的赏赐,秦良玉也是分外激动,也分外欣慰,没有过多的推辞便接受了。
经过对张献忠的这一战,秦良玉对李起这个大明朝的新皇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的秦良玉只是出于君臣之间的身份,这才服从李起的命令。
而现在秦良玉见识了李起的胆略和胸怀,对李起则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对以后大明天下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刘叔,你身体好些了吗?”
“好多了,皇上不用担心。”
这时候的刘桃树高烧己经退了,经过大半个月的休养,这时候的刘桃树现在也没有生命危险,
但还是要卧床休养,毕竟李定国的那一箭实在是力道太大,给刘桃树造成的极大的内伤。
可以说没有数年的光景,刘桃树绝对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李起忙碌之余,时不时的便会来看望刘桃树。
对于刘桃树,李起是发自真心的尊敬,把他当作自己的长辈一般看待。
刘桃树无妻无妾,无儿无女,孤身一人,若说谁是他的亲人,可能也就只有李起了。
因为李起是刘桃树看着长大的,李起早已经把他当亲人看,他也把李起当成自己的子侄,全心全意的爱护着。
看望刘桃树离开后,李起便是把李定国叫了过来,对他也要有一番安排。
当然,现在李起还不可能把他放出去,让他独自领军当将军,这是不现实的。
虽然李起信任李定国,但是毕竟还未真正收服他,让他领军,这不是开玩笑吗?
“臣,,,臣,,,臣李定国,拜见皇上。”
这时候的李定国见到李起,还是显得极不自然,神情上虽也有敬畏,但更多的是愤恨。
“李定国,朕知道你心中不服,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朕不怪你,今天朕收服你,只收服了你的人,却没有收服你的心。
但这没有关系,朕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真心实意的认可朕,为朕效力,朕有这个信心。”
李定国听了李起的话,没有回答,只是看了一眼李起,想要说话,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起对他微微一笑,而后又是转过头来对张献忠说道:
“张献忠,朕会记住自己承诺,但是朕也不可能对你放任不管,事先说明,朕会把你安排在一处皇庄之内,让你在里面种地,栽花,种树。
只要你老老实实的,这一辈子虽然不可能再有什么很大的富贵,但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平民百姓向往的生活,你还是能够得到的。
但若是你再度贼心不死,胆敢举兵,那便不要怪朕刀下无情。”
“多谢皇上,多谢皇上,小的绝不敢再造反,绝不敢了。”
张献忠听了如蒙大赦,心知今天算是躲过一劫,至于说这不造反那当然是假的,
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话,他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不过是糊弄人罢了,
只要等风声过了,机会来了,再登高一呼,自然又是应者百万,这样的事情他也不是干了一回两回,早就轻车熟路了。
“很好。”
李起也懒得计较他话里的真假,反正到时候自己会对他进行监视,绝不可能再像崇祯帝那般招降之后,又放任不管,任他坐大,
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好了,张献忠你起来吧。”
等张献忠起身后,李起又道:“四川许多的城池现在依然被你手下人掌控,你还得给我发挥一下余热,命令他们投降。
这些城池并不是朕打不下来,而是朕不想徒增杀戮,有干天和。”
“是是是,小的明白,小的明白。”
就这样,李起利用张献忠那仅有的一点用处,很快便是平定了整个四川。
所有张献忠手下的大西军士兵,李起也是对他们进行了一翻整编,
该回家去的回家去,想留下来当兵,身体素质又还可以的,可以把他们继续留在军队,
这一来是训练他们,融化他们,让他们成为朝廷的可用之兵,二来也是监视他们,免得这些人回到家乡不安分。
一番运作后,四川可以说是再度的回归了大明朝廷的统治。
而后李起又命人四处宣扬免除天下农岁三年徭役三年的政策,并且那大赦天下的命令也是一并宣扬。
老百姓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自然也不会再造反。
那些盘踞在山上做土匪强盗的人,这时候也是有许多开始向当地官府认罪,按照大赦令的要求,官府对他们进行了赦免,给他们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在李起和秦良玉等人的努力下,不过短短半月时间,四川仿佛是旧貌换新颜,一下子便是恢复了太平年间的安定景象。
虽然老百姓还是穷苦不堪,许多人连下一顿的口粮在哪里都不知道,
但是战乱却已经是在渐渐的远离他们,没有了战乱,那么恢复生产便将会很快提上日程,
他们也将很快实现有吃有穿的好日子。
这边百姓安定丁,那边对秦良玉等人的赏赐自然也少不了。
这一次李起四川之行,平定四川功劳最大的当然是非秦良玉莫属。
若非秦良玉按照自己的命令攻打成都,来了个围魏救赵,那么只怕李起还冲不出张献忠的包围圈,最后怎么样的结局那还不知道。
所以秦良玉这救驾之功,还有协助李起平定张贼的叛乱,这两项大功相加,李起便决定封她为忠贞侯。
这个封号本来就是她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获得过的,只不过这个封号是追封的,是她死了之后由南明小朝廷追封给她的。
现在李起在她活着的时候就封她为侯,这样一来,秦良玉便成了实实在在的大明女子第一人,成为了大明第一个封侯的女人,
这在大明朝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整个封建王朝五千年的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
可以想象她秦良玉的名字将会永远刻在大明朝的历史里,流芳百世。
对于李起的赏赐,秦良玉也是分外激动,也分外欣慰,没有过多的推辞便接受了。
经过对张献忠的这一战,秦良玉对李起这个大明朝的新皇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的秦良玉只是出于君臣之间的身份,这才服从李起的命令。
而现在秦良玉见识了李起的胆略和胸怀,对李起则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对以后大明天下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刘叔,你身体好些了吗?”
“好多了,皇上不用担心。”
这时候的刘桃树高烧己经退了,经过大半个月的休养,这时候的刘桃树现在也没有生命危险,
但还是要卧床休养,毕竟李定国的那一箭实在是力道太大,给刘桃树造成的极大的内伤。
可以说没有数年的光景,刘桃树绝对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李起忙碌之余,时不时的便会来看望刘桃树。
对于刘桃树,李起是发自真心的尊敬,把他当作自己的长辈一般看待。
刘桃树无妻无妾,无儿无女,孤身一人,若说谁是他的亲人,可能也就只有李起了。
因为李起是刘桃树看着长大的,李起早已经把他当亲人看,他也把李起当成自己的子侄,全心全意的爱护着。
看望刘桃树离开后,李起便是把李定国叫了过来,对他也要有一番安排。
当然,现在李起还不可能把他放出去,让他独自领军当将军,这是不现实的。
虽然李起信任李定国,但是毕竟还未真正收服他,让他领军,这不是开玩笑吗?
“臣,,,臣,,,臣李定国,拜见皇上。”
这时候的李定国见到李起,还是显得极不自然,神情上虽也有敬畏,但更多的是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