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章 吏部尚书一职
京师北门城外的火车站,崇祯皇帝和周皇后仪仗刚一出现,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文武百官,以及所有百姓就立刻恭迎。顿时,在这火车站附近,立刻响起了山呼海啸般地万岁声音。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联袂从御驾中出来,笑着示意所有人平身。
这么盛大的场景,约翰等西班牙人也被安排出来长见识。这种场景,对他们来说,当然是第一次见。当然,得忽略掉他们被观看的那次。
这些西班牙人学了两个来月的汉语,只能听懂一部分日常用语而已。可这盛况,却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妨碍他们的震惊。
“哇,大明皇帝好威风啊!这么多人,一起跪迎,实在是太壮观了!”
“别乱说话,是我们的皇帝,懂么?”
“对对对,我们皇帝真是威风,我就感觉,我们以前的那些,给我们现在的皇帝陛下提鞋都不配!”
“那是肯定了,这里可是天堂!以前那个,真是乡下的乡下,根本就不能比!”
“……”
约翰等人一边低声议论着,一边关注着皇帝的动静。
就见皇帝和皇后来到蒙着红布的火车头这边,听到皇帝开始讲话,他们连忙都闭嘴,恭敬地听讲。然而,语言地限制,让他们听得半懂不懂地。不过至少有一点,他们是知道的。崇祯皇帝在介绍火车,说这火车会改变世界什么的。反正一个意思,这个火车非常伟大。
听着这些话,约翰等人就不由得对红布盖着的火车头非常地好奇,因为他们看火车长度,似乎很长,一节一节的,就像蜈蚣一样,但是没脚。他们不用介绍也大概能猜出来,这些都会由火车头拉动起来。
看着这些,约翰等人都和普通大明百姓一样,心中都有些不敢相信,要是这么多车厢都能拉起来的,那这力气要多大才行啊?
崇祯皇帝面带微笑地在讲着开场白,忽然之间,看到文武百官的前列,有一名大红绯袍的官员摇摇欲坠。他定睛一看,认得是吏部尚书徐光启。顿时心中一紧,连忙快步走了过去。
所有人随着皇帝的动作,都沿着那个方向看过去,也都发现一名大官似乎身体有恙,被人扶着在那里。于是,人群就有了窃窃私语声,纷纷在打听那是谁?
崇祯皇帝快步过去,看着已被同僚扶住的徐光启,关心地问道:“徐爱卿,身体哪里不舒服?”
徐光启的脸色有点白,不过他听到皇帝关切地问候声,连忙自己站好了身子道:“陛下,老臣没事。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乃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伟大应用。老臣是高兴,激动了。”
崇祯皇帝听了有点不相信,就对徐光启道:“徐爱卿还是回去休息吧,朕派御医给你检查下身体。”
“陛下,真不用了!”徐光启连忙摇头奏道,“老臣真得没事,这火车开通的盛事,老臣期盼已久,亲眼见证这一刻,已经等了好久了!”
听到他坚持,而且看着好像徐光启的脸色好看了一点,崇祯皇帝便不再坚持,想着等仪式结束之后一定要御医给他检查下才行。
这么想着,他就点点头,关心地说道:“徐爱卿要是有什么事情,可要说出来。爱卿是朕的股肱之臣,朕可少卿不得!”
“陛下隆恩,老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徐光启一听,面露感激之色,连忙回奏表态道。
不知道为什么,崇祯皇帝总感觉有点不安,或者是这话不吉利?
不过此时是火车开通的盛大典礼,所有人都看着的,他也不好耽搁多久。因此崇祯皇帝就决定加快仪式进程,大步返回火车头边上,下旨揭开红布。而后又和皇后一起拿红色毛笔在火车头上点睛,就类似后世给狮子点睛一般,意思是赐予眼睛,让其活过来。
围观的百姓,就刚才这一会,一传十,十传百地,差不多都知道是吏部尚书身体好像有恙。顿时,大部分百姓都有点担心,甚至其中不少人在心中暗中祈祷,希望徐光启没事。毕竟徐光启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威望,可不是其他官员能比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科技推广有利于普通百姓,而徐光启则是科技推广的主要支持者;不过最重要的是,徐光启在这些年来努力推广高产作物,编写《农政全书》等内容,活了不知道多少人。大明官员中,在这方面,没有其他官员能超过他。
不过当他们看到崇祯皇帝过去后,似乎徐光启又没事了,就都放心下来。他们目光,很快又随着皇帝的身影而移动。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火车这个第一次出现的事物上。
不过,还有一小部分人,主要是一些读书人、低级官吏什么的,还时不时地看下徐光启那边,似乎对他们来说,徐光启显然比火车更让他们关心。只是他们的脸上,却没有多少担忧之色。
随着火车上的红布被揭掉,惊讶地低声议论声,就又多了起来。
“咦,你们看到没有,这个火车头也没有脚啊!能拉动这么多装满货物的箱子么?”
“依我看,这火车头大概得有九牛二虎之力才行吧?真看不出来,就这么小小地一台蒸汽机而已,竟然能拉动这么多东西!”
“你们这个都是废话,不要瞎怀疑了!万岁爷都来点睛了,肯定是可以的。不过这火车头的力气,还真是太大了!”
“……”
围观者都在讨论着,一脸地期盼之色。不管男女,不管种族,不管年龄,不管职位,全都期待着火车开动起来,期待着见证历史的那一刻。
在他们的盼望之下,火车头上的司机开始生火,加动力。
当然了,此时,皇帝皇后都已经退到一边了。其中崇祯皇帝在看着火车头的时候,心中记挂着刚才的事情,时不时地转头去看一眼自己的吏部尚书。
要知道,徐光启是大明官员中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先驱,更是不参杂其他目的,一心想要推广科学技术知识的大臣之一;而且他位居吏部尚书一职,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职位,对于推动大明官员重视科学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崇祯皇帝来说,是真希望徐光启能长命百岁,一直支持下去。
然而,徐光启的年龄,其实已经是七十三岁的高龄。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是在崇祯六年就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因为崇祯皇帝的英明神武,少了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大明中兴,徐光启有皇帝的知遇之恩,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身体比原本历史上要好不少。
正在这时,就听到一声”泣……“地声音,大量白气喷出,火车“哐当”一声动了起来。
“哇……”
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所有围观的人,全都发出了长长地“哇”声。
就见火车缓慢地开始动了起来,慢慢地驶出了车站,一点点地变快,最后消失在火车站这边人群的视野中。
这次火车开通仪式的安排,是通州和京师这边同时有火车开出。按照原本的计划,崇祯皇帝还要等到通州的火车抵达,见证火车的进出站和通行时间。
但是,崇祯皇帝担心徐光启的身体,怕时间耗久了影响包括徐光启在内的那些老臣的身体。因此,他在火车开出之后,便没有再等下去,下旨摆驾回宫,除交通部相关的官员之外,其他文武官员也各自归衙。同时,他还暗自下旨,传御医去给徐光启检查身体。
至于京师的百姓,在恭送皇帝皇后之后,都还留在铁路沿线看稀奇。
崇祯皇帝回到皇宫之后,记挂着徐光启的身体,忽然脑中闪出一个想法,立刻传了太医院医正,吩咐他道:“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以后都定期检查一次身体,此事由太医院负责,务必不得马虎!“
医正听了有点愣神,心中想着,有没有病,他们自己不知道,还需要太医院来检查?不过皇帝既然如此下旨,他也不敢违背,立刻应承了下来。
不过崇祯皇帝看到他愣神的功夫,也已经回过神来了。古时候的这些读书人,很多都会读医书,多少都懂一些医的。而且古代官员,包括那些有钱人,都是注重养生。一般来说,身体要有什么不适,自己就会知道。
中医不比西医,更不像后世的体检能精确检查人体的每一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体检应该达不到类似后世的效果。
崇祯皇帝虽然想明白了这点,却没有追回这道圣旨。至少这个定期检查,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也让太医院的这些御医能有活可干。
不过类似西医的这种,特别是动手术这类,还是要搞起来。至少生小孩,对如今的妇女来说是个鬼门关,这里会有很大的进步。还有,小孩的夭折率,在这个时代也太高了,就算是生在帝王家,都没有多少办法避免。
医学啊!崇祯皇帝心中想着这事,不由得叹了口气。
真是很可惜,自己在后世不是学医出生,对于医学这块,有点一筹莫展的感觉。如果后世要是从小学就像数理化一样开医学的课程,那自己就能默写出来了!
崇祯皇帝正想着这个事情,派去给徐光启检查身体的御医回来缴旨了。
“陛下,微臣建议,徐尚书需要静养才行……”
崇祯皇帝一听御医禀告的开头,就心中一沉,知道他的担心成真了!
他在仔细地听取了御医的禀告之后,便下旨让徐光启静养身体要紧。甚至还不放心,亲自去了一趟徐府看完徐光启。
“陛下,老臣没事!“徐光启在见礼之后,依旧表态道,”各地官员的考核,有关科学技术这一块,须得老臣看着,才不会被他们糊弄!老臣……“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态度很坚决,立刻打断道:“徐爱卿,这些都没关系,朕抽调厂卫暗中看着好了。卿的身体,才是朕最在意的。等卿好好休养身体,身体好了之后再说这个不迟!”
其实,根据御医的说法,徐光启的身体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好好休养才能多活一些日子。但要是操劳过度的话,恐怕就活不了多久。
徐光启听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后,他抬头看着崇祯皇帝,诚恳地说道:“陛下,老臣的身体,老臣自己知道。再怎么调养,也不会有多少日子的。与其这样,老臣宁愿把剩下的日子都花在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上!如今这些学识的科考还未开始,老臣担心……”
“爱卿放心好了,有朕在,此事绝对不可能有反复的。”崇祯皇帝一听,斩钉截铁地说道。
徐光启一听,很是欣慰地笑了笑。皇帝虽然年轻,可能力摆在这里,他对这话是相信的。稍微沉吟了一下,他就又奏道:“陛下,吏部尚书一职至关重要,老臣既然要养病,那这职位不能空缺。老臣原想举荐老臣学生孙元化,但他已是礼部尚书,对科学技术知识也至关重要。陛下,吏部尚书一职,还请慎重择之!”
一般来说,高品官员的卸职,只要不是获罪被罢免,皇帝一般都会问卸职官员的意见。也因此,徐光启有此一说。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安慰道:“此事,朕心中有数。爱卿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朕还有很多好东西,等着爱卿点评一二的!”
“可是那电学?”徐光启一听,眼睛顿时一亮。他之前就听说了,皇帝在写这方面的著作。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又交代了一番,吊着徐光启的求知欲,让他好好养病,才摆驾回宫。
这时候的京师,大部分百姓还在讨论着火车带来的震撼。可是在官场上,不少人都在暗地讨论徐光启在家休养,吏部尚书暂时空闲这事。
徐光启的病情,并不是绝密,有心人很快就能打听出来。这么一来,吏部尚书一职,就犹如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联袂从御驾中出来,笑着示意所有人平身。
这么盛大的场景,约翰等西班牙人也被安排出来长见识。这种场景,对他们来说,当然是第一次见。当然,得忽略掉他们被观看的那次。
这些西班牙人学了两个来月的汉语,只能听懂一部分日常用语而已。可这盛况,却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妨碍他们的震惊。
“哇,大明皇帝好威风啊!这么多人,一起跪迎,实在是太壮观了!”
“别乱说话,是我们的皇帝,懂么?”
“对对对,我们皇帝真是威风,我就感觉,我们以前的那些,给我们现在的皇帝陛下提鞋都不配!”
“那是肯定了,这里可是天堂!以前那个,真是乡下的乡下,根本就不能比!”
“……”
约翰等人一边低声议论着,一边关注着皇帝的动静。
就见皇帝和皇后来到蒙着红布的火车头这边,听到皇帝开始讲话,他们连忙都闭嘴,恭敬地听讲。然而,语言地限制,让他们听得半懂不懂地。不过至少有一点,他们是知道的。崇祯皇帝在介绍火车,说这火车会改变世界什么的。反正一个意思,这个火车非常伟大。
听着这些话,约翰等人就不由得对红布盖着的火车头非常地好奇,因为他们看火车长度,似乎很长,一节一节的,就像蜈蚣一样,但是没脚。他们不用介绍也大概能猜出来,这些都会由火车头拉动起来。
看着这些,约翰等人都和普通大明百姓一样,心中都有些不敢相信,要是这么多车厢都能拉起来的,那这力气要多大才行啊?
崇祯皇帝面带微笑地在讲着开场白,忽然之间,看到文武百官的前列,有一名大红绯袍的官员摇摇欲坠。他定睛一看,认得是吏部尚书徐光启。顿时心中一紧,连忙快步走了过去。
所有人随着皇帝的动作,都沿着那个方向看过去,也都发现一名大官似乎身体有恙,被人扶着在那里。于是,人群就有了窃窃私语声,纷纷在打听那是谁?
崇祯皇帝快步过去,看着已被同僚扶住的徐光启,关心地问道:“徐爱卿,身体哪里不舒服?”
徐光启的脸色有点白,不过他听到皇帝关切地问候声,连忙自己站好了身子道:“陛下,老臣没事。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乃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伟大应用。老臣是高兴,激动了。”
崇祯皇帝听了有点不相信,就对徐光启道:“徐爱卿还是回去休息吧,朕派御医给你检查下身体。”
“陛下,真不用了!”徐光启连忙摇头奏道,“老臣真得没事,这火车开通的盛事,老臣期盼已久,亲眼见证这一刻,已经等了好久了!”
听到他坚持,而且看着好像徐光启的脸色好看了一点,崇祯皇帝便不再坚持,想着等仪式结束之后一定要御医给他检查下才行。
这么想着,他就点点头,关心地说道:“徐爱卿要是有什么事情,可要说出来。爱卿是朕的股肱之臣,朕可少卿不得!”
“陛下隆恩,老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徐光启一听,面露感激之色,连忙回奏表态道。
不知道为什么,崇祯皇帝总感觉有点不安,或者是这话不吉利?
不过此时是火车开通的盛大典礼,所有人都看着的,他也不好耽搁多久。因此崇祯皇帝就决定加快仪式进程,大步返回火车头边上,下旨揭开红布。而后又和皇后一起拿红色毛笔在火车头上点睛,就类似后世给狮子点睛一般,意思是赐予眼睛,让其活过来。
围观的百姓,就刚才这一会,一传十,十传百地,差不多都知道是吏部尚书身体好像有恙。顿时,大部分百姓都有点担心,甚至其中不少人在心中暗中祈祷,希望徐光启没事。毕竟徐光启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威望,可不是其他官员能比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科技推广有利于普通百姓,而徐光启则是科技推广的主要支持者;不过最重要的是,徐光启在这些年来努力推广高产作物,编写《农政全书》等内容,活了不知道多少人。大明官员中,在这方面,没有其他官员能超过他。
不过当他们看到崇祯皇帝过去后,似乎徐光启又没事了,就都放心下来。他们目光,很快又随着皇帝的身影而移动。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火车这个第一次出现的事物上。
不过,还有一小部分人,主要是一些读书人、低级官吏什么的,还时不时地看下徐光启那边,似乎对他们来说,徐光启显然比火车更让他们关心。只是他们的脸上,却没有多少担忧之色。
随着火车上的红布被揭掉,惊讶地低声议论声,就又多了起来。
“咦,你们看到没有,这个火车头也没有脚啊!能拉动这么多装满货物的箱子么?”
“依我看,这火车头大概得有九牛二虎之力才行吧?真看不出来,就这么小小地一台蒸汽机而已,竟然能拉动这么多东西!”
“你们这个都是废话,不要瞎怀疑了!万岁爷都来点睛了,肯定是可以的。不过这火车头的力气,还真是太大了!”
“……”
围观者都在讨论着,一脸地期盼之色。不管男女,不管种族,不管年龄,不管职位,全都期待着火车开动起来,期待着见证历史的那一刻。
在他们的盼望之下,火车头上的司机开始生火,加动力。
当然了,此时,皇帝皇后都已经退到一边了。其中崇祯皇帝在看着火车头的时候,心中记挂着刚才的事情,时不时地转头去看一眼自己的吏部尚书。
要知道,徐光启是大明官员中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先驱,更是不参杂其他目的,一心想要推广科学技术知识的大臣之一;而且他位居吏部尚书一职,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职位,对于推动大明官员重视科学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崇祯皇帝来说,是真希望徐光启能长命百岁,一直支持下去。
然而,徐光启的年龄,其实已经是七十三岁的高龄。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是在崇祯六年就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不过在这个位面上,因为崇祯皇帝的英明神武,少了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大明中兴,徐光启有皇帝的知遇之恩,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身体比原本历史上要好不少。
正在这时,就听到一声”泣……“地声音,大量白气喷出,火车“哐当”一声动了起来。
“哇……”
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所有围观的人,全都发出了长长地“哇”声。
就见火车缓慢地开始动了起来,慢慢地驶出了车站,一点点地变快,最后消失在火车站这边人群的视野中。
这次火车开通仪式的安排,是通州和京师这边同时有火车开出。按照原本的计划,崇祯皇帝还要等到通州的火车抵达,见证火车的进出站和通行时间。
但是,崇祯皇帝担心徐光启的身体,怕时间耗久了影响包括徐光启在内的那些老臣的身体。因此,他在火车开出之后,便没有再等下去,下旨摆驾回宫,除交通部相关的官员之外,其他文武官员也各自归衙。同时,他还暗自下旨,传御医去给徐光启检查身体。
至于京师的百姓,在恭送皇帝皇后之后,都还留在铁路沿线看稀奇。
崇祯皇帝回到皇宫之后,记挂着徐光启的身体,忽然脑中闪出一个想法,立刻传了太医院医正,吩咐他道:“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以后都定期检查一次身体,此事由太医院负责,务必不得马虎!“
医正听了有点愣神,心中想着,有没有病,他们自己不知道,还需要太医院来检查?不过皇帝既然如此下旨,他也不敢违背,立刻应承了下来。
不过崇祯皇帝看到他愣神的功夫,也已经回过神来了。古时候的这些读书人,很多都会读医书,多少都懂一些医的。而且古代官员,包括那些有钱人,都是注重养生。一般来说,身体要有什么不适,自己就会知道。
中医不比西医,更不像后世的体检能精确检查人体的每一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体检应该达不到类似后世的效果。
崇祯皇帝虽然想明白了这点,却没有追回这道圣旨。至少这个定期检查,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也让太医院的这些御医能有活可干。
不过类似西医的这种,特别是动手术这类,还是要搞起来。至少生小孩,对如今的妇女来说是个鬼门关,这里会有很大的进步。还有,小孩的夭折率,在这个时代也太高了,就算是生在帝王家,都没有多少办法避免。
医学啊!崇祯皇帝心中想着这事,不由得叹了口气。
真是很可惜,自己在后世不是学医出生,对于医学这块,有点一筹莫展的感觉。如果后世要是从小学就像数理化一样开医学的课程,那自己就能默写出来了!
崇祯皇帝正想着这个事情,派去给徐光启检查身体的御医回来缴旨了。
“陛下,微臣建议,徐尚书需要静养才行……”
崇祯皇帝一听御医禀告的开头,就心中一沉,知道他的担心成真了!
他在仔细地听取了御医的禀告之后,便下旨让徐光启静养身体要紧。甚至还不放心,亲自去了一趟徐府看完徐光启。
“陛下,老臣没事!“徐光启在见礼之后,依旧表态道,”各地官员的考核,有关科学技术这一块,须得老臣看着,才不会被他们糊弄!老臣……“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的态度很坚决,立刻打断道:“徐爱卿,这些都没关系,朕抽调厂卫暗中看着好了。卿的身体,才是朕最在意的。等卿好好休养身体,身体好了之后再说这个不迟!”
其实,根据御医的说法,徐光启的身体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好好休养才能多活一些日子。但要是操劳过度的话,恐怕就活不了多久。
徐光启听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后,他抬头看着崇祯皇帝,诚恳地说道:“陛下,老臣的身体,老臣自己知道。再怎么调养,也不会有多少日子的。与其这样,老臣宁愿把剩下的日子都花在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上!如今这些学识的科考还未开始,老臣担心……”
“爱卿放心好了,有朕在,此事绝对不可能有反复的。”崇祯皇帝一听,斩钉截铁地说道。
徐光启一听,很是欣慰地笑了笑。皇帝虽然年轻,可能力摆在这里,他对这话是相信的。稍微沉吟了一下,他就又奏道:“陛下,吏部尚书一职至关重要,老臣既然要养病,那这职位不能空缺。老臣原想举荐老臣学生孙元化,但他已是礼部尚书,对科学技术知识也至关重要。陛下,吏部尚书一职,还请慎重择之!”
一般来说,高品官员的卸职,只要不是获罪被罢免,皇帝一般都会问卸职官员的意见。也因此,徐光启有此一说。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安慰道:“此事,朕心中有数。爱卿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朕还有很多好东西,等着爱卿点评一二的!”
“可是那电学?”徐光启一听,眼睛顿时一亮。他之前就听说了,皇帝在写这方面的著作。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又交代了一番,吊着徐光启的求知欲,让他好好养病,才摆驾回宫。
这时候的京师,大部分百姓还在讨论着火车带来的震撼。可是在官场上,不少人都在暗地讨论徐光启在家休养,吏部尚书暂时空闲这事。
徐光启的病情,并不是绝密,有心人很快就能打听出来。这么一来,吏部尚书一职,就犹如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