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
  “妈不累,以前过年的时候,妈一天能赶出来十来件衣裳呢。”
  这35件衣裳,孙慧慧想在5天内赶完。
  也就是说,5天的时间,她最少能赚到80块钱。
  她以前糊火柴盒,活最多的时候,也要糊个五六天,可最多能赚四五块钱,这跟做衣裳赚的钱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她当然干的有劲了。
  虽然今儿个忙了一整天,可也许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许是觉着终于能帮上夏喜平的忙了,一整天她都干的特别欢实,还真没觉出累。
  孙慧慧干劲十足,在煤油灯下,一直忙活到半夜,后来在夏喜平的一再催促下,才不得不放下剪刀睡觉去了。
  第八十四章 又瞅了一个赚钱的门路
  往后几天,去店里做衣裳的人就少了很多,不过如夏喜平想的那样,慧慧制衣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不愁没客人上门。
  而且随着穿上孙慧慧做的衣裳的人越来越多,孙慧慧手艺好的名声也是越传越响,再加上夏喜平画的那些衣裳,虽然布料颜色很鲜亮,款式也很新颖,但也在大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重要的是,慧慧制衣的衣裳款式多,还可以看着画册挑选,这种做衣裳的方式,新颖又别致,尤其受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喜欢,所以来找孙慧慧做衣裳的人,是络绎不绝,孙慧慧每天都要加班加点的赶制衣裳。
  虽然忙,可孙慧慧的精神头是一天比一天好,脸上经常漾着笑。
  进入6月,天儿就一天比一天热了,地里的小麦已是金灿灿的一片,眼看着就该开镰了。
  麦收跟秋收不一样,秋收托拉,没有个十天半月干不完,干得慢的人家,能拖上一个多月才能干完。
  而麦收不能拖拉,有句老话说的好,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意思是小麦会熟的很快,前一天看着可能还是青杆绿叶,等到第二天,就黄灿灿的了。
  麦子熟了就得赶紧割,不赶紧割的话,很可能就会焦到地里,到时候一碰麦穗,麦粒就哗哗的往外爆。
  而且6月份天气多变,可能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一转眼的功夫,风雨就来了,麦杆就会成片的倒伏,麦子就会发霉,要出现这种情况,那这一年的收成,就别指望了,所以在有些地方,麦收又称之为“龙口夺粮”,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到了麦收季节,学校也是会放假的。
  城市里的学校,一年只有两个假期,暑假和寒假。
  可在农村,一年却有四个假期,多了一个麦假和秋假。
  农村的孩子都早当家,不光要学习,农忙的时候,还得帮着父母收庄稼。
  还有老师,基本上也是农村出来的,就算是他本人是公办教师,可他家还是农村的,家里还有地。
  更别提那些民办老师,还是农村户口,自己名下也有地的。
  所以农村就比城里多了麦假和秋假,到收庄稼,尤其是麦收的时候,除了老得走不动路的和还在襁褓中的,基本上全家老小齐上阵,割麦,打捆,装车,辗场,扬场,晾晒。。。
  一个麦收下来,人人都晒得脱层皮。
  这么辛苦,收上来的粮食,还得先去交公粮,交了公粮,余下的粮食中还得拿出来一部分卖了,要买化肥,种子,给孩子交学费,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这么一折腾,辛苦了一年,也就能吃上顿饱饭,是真余不下几个钱。
  所以,那时候的农民苦啊。
  再苦也得干活,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有了地,才会有希望。
  扯远了,言归正传。
  对麦收,夏喜平是不担心什么,她们娘儿仨名下是有地,不过那点地都让夏保国从夏爱国这里骗走了,她们仨现在是无地一身轻。
  其实这也正合了夏喜平的心意,她才不想去割麦子呢,小时候,她割过麦子,苦死了,在毒日头底下汗流浃背不说,小麦叶子还把胳膊划得一道道的,被汗水一蛰,火辣辣的疼。
  这么辛苦,收来的粮食也卖不了几个钱,有这功夫,她还不如多画几个衣裳的款式呢。
  不过,虽然她没有地不用收小麦,她的生活多少也受了点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现在去农村收废品,基本上已经收不上来废品了。
  现在又没有机械化收割机,麦子全靠一镰刀一镰刀的割,大伙儿都忙得脚不沾地,饭都顾不上吃了,谁还有空闲去卖废品啊。
  孙慧慧劝夏喜平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在家歇歇,反正还有纸箱厂那里的边角料撑着呢。
  就算是没有纸箱厂的边角料,光靠着慧慧制衣,她们一家三口的生计,也不用发愁。
  现在的慧慧制衣,哪一天都有人来做衣裳,平均下来,一天最少也能赚二十来块钱,一个月就是五六百,这在当地,已经是迈入富裕户的行列了,孙慧慧很知足。
  夏喜平却闲不住,她琢磨着,要再干点别的。
  琢磨了两天,她决定卖冰棍。
  镇上有一家冰棍厂,是国营的,做的品种很单一,冰棍就两种,一种是冰棍,往白水里加点糖精,再冷冻成型。
  之所以加糖精,是因为糖精便宜。
  别说往冰棍里加糖精了,就是镇上食品厂做的糕点,基本上也是用糖精代替白糖。
  除了冰棍,冰棍厂还做雪糕,不过雪糕要贵,远没有冰棍好卖。
  除了冰棍和雪糕,厂里还做汽水。
  这些冰棍和汽水,一般都是摆在镇上的副食品店卖。
  这个年代又没有冰柜,都是用一个大木箱子装了,然后在上面捂一层厚厚的棉被。
  除了副食品店,夏喜平还真没看到有其他人在卖。
  主要是因为冰棍比较特殊,天气一热,化的很快,要是卖不出去的话,一天的时间就全化了,那就赔了,赔钱的买卖,谁愿意干?
  夏喜平就愿意干。
  她找人给她钉了个大箱子,从冰棍厂批了一箱子的冰棍。
  从冰棍厂批发冰棍,一毛钱10根,零卖的话,是三分钱一根,一根冰棍上,能赚两分钱。
  虽然利比较薄,可要是卖的多了,也能赚不少钱。
  夏喜平批来了冰棍,她也不在镇上卖,专门跑到农村地里卖。
  这时候已经开始收麦子了,田地里热火朝天。
  这时候虽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可太阳也是毒辣辣的,啥活都不干的话,在大太阳下待一会儿都热得人头晕,更何况还得手脚不停地割麦子,那汗就跟不要钱似的一个劲儿往下流。
  这个时候,夏喜平骑着三轮车出现了,一路骑一路喊着,“卖冰棍喽!清清凉凉的冰棍,消暑解渴!”
  夏喜平这么一喊,别说在地里干活的孩子了,就是大人,都心动了:这么热的天,要是来根冰棍,多解暑啊。
  三分钱一根冰棍,要搁平时,可能不舍得买。
  可收麦子比平时要辛苦得多,大伙儿也愿意花一点钱犒劳一下自己,所以夏喜平刚一到地头,就被人围了起来,拿着钱的手争先恐后的往夏喜平跟前递。
  “给我来三块。”
  “我要五块,赶紧的,孩子等不及了。”
  “我要的多,能给便宜点不?”
  。。。。。
  第八十五章 心疼死了
  夏喜平一边笑眯眯地收着钱,一边不慌不忙地给人拿冰棍。
  至于讨价还价的,对不住,一分都不便宜,出来卖冰棍的,就她一人,独一份,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一分钱都不便宜,她也不愁卖不出去。
  不过夏喜平说的话却很好听,“大嫂,我一根冰棍上才赚您五厘,要是再便宜的话,我可就亏了,这么热的天,大嫂您总得让我多少赚个吧。”
  夏喜平这么一说,还价的大嫂就有些不好意思,再加上眼看着箱子里的冰棍越来越少了,她要是再不买的话,一会儿冰棍卖完了,自己的孩子该闹了。
  这么一想,就爽快地掏了钱。
  就这么着夏喜平连地儿都没挪一下,一箱冰棍就去了大半箱,一个村没转完,满满一箱冰棍就一根不剩的卖光了。
  卖光了就再去冰棍厂批。
  头一天,夏喜平一共卖出去上千块冰棍,一共赚了二十来块钱。
  她尝到了甜头,第二天继续在田间地头卖冰棍。
  农村人淳朴,买冰棍都给钱,就算是在夏家寨,也没人少给夏喜平一分钱。
  可是就有那种脸皮厚的,既想吃冰棍,又不想掏钱。
  这人就是夏平涛。
  夏喜平有原主的记忆,知道夏老太和夏保国家的地在哪儿,所以她基本上不去那边卖。
  倒不是她怕他们,她只是不想多事,有跟夏老太他们拌嘴的功夫,她还不如多卖几根冰棍呢。
  可她却是防不胜防。
  头一天,她在夏家寨卖冰棍的时候,就被夏平涛顺走了两块冰棍。
  夏平涛是趁她正给别人找钱的时候,偷偷的掀开棉被拿走的,夏喜平都没看到,还是旁边有人提醒她,她才知道。
  夏喜平就算是再讨厌夏平涛,夏平涛也是她名义上的弟弟,自己的弟弟吃两根冰棍,她都不让吃,还追着要钱?
  这话传出去不好听,夏喜平忍了。
  夏平涛见夏喜平没啥反应,胆子大了,趁夏喜平不注意,一下子拿走六七根,然后还冲着夏喜平得意地做鬼脸。
  夏喜平又忍了。
  第三天,夏喜平提高了警觉性,看到夏平涛又要偷偷摸摸的去拿冰棍,啪的一下把他的手打开了。
  夏平涛以前在夏喜平跟前蛮横惯了,看到夏喜平竟然打他,嗷嗷叫着,跳起脚就要去揪夏喜平的头发,又被夏喜平一巴掌糊开了。
  夏平涛就算是再傻,也觉着夏喜平跟以前不一样了,可他自小就是被娇宠大的,哪里肯吃亏,眼珠子一转,弯腰抓起一把土,朝着夏喜平脸上就洒了过去。
  夏喜平没有防备,被洒个正着,眼睛都给迷住了。
  夏平涛见夏喜平一下子睁不开眼,掀开棉被就去拿冰棍。
  他拿也不好好拿,一边拿还一边往外扔,旁边有人看不下去了,指责夏平涛道,“你拿就好好拿,你都扔了干啥?这么热的天,你姐卖个冰棍容易吗?”
  夏喜平勉勉强强的睁开眼,看到夏平涛也不怕凉,怀里抱着一大堆冰棍要跑,地上扔了起码有七八根。
  夏喜平顿时火冒三丈,上前就是一脚,夏平涛一下子被踹翻在地,怀里抱着的冰棍掉了一地。
  夏平涛这个时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夏喜平跟以前不一样了。
  夏平涛就是个欺软怕硬的,这会儿看到夏喜平怒视着他,好象随时就会上来再给他一脚,他害怕了,哇的一声哭了,一边哭一边从地上爬起来,用袖子抹了一下鼻涕,指着夏喜平喊了一嗓子,“你等着!”然后便跑了。
  其他来卖冰棍的劝夏喜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