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
二人俱是笑着说好,随之起身去了小花园。
润草青青,开着不知名的小花,几块辟出来的花圃里的香花,都是廖书颜亲自培育。没有看惯了的花团锦簇,难得的是那份清新雅致。
赏看了好一阵景致,怡君才找到与蒋国焘单独说话的机会,只能长话短说,要传的也就那一个字,于她算是轻而易举。
蒋国焘听她三言两语说了碧君的答复,双眼瞬时变得特别明亮有神,闪着喜悦的光华,说话时却显得有点儿呆,“真的?真是这么说?”
怡君忍住笑意,从容点头,“真的。”
“我……”蒋国焘唇畔逸出大大的笑容,顷刻之间,变成了要比实际年龄单纯、笨拙许多的青涩少年。该怎么做?接下来要做什么?明明知道的,可脑子就是被喜悦冲的不转弯儿了。
“二表哥有事只管去忙。”怡君再一次按捺下笑意,“我陪着姑母说说话。”
“好,好。”蒋国焘用力点头,待得怡君步调悠然地转去别处才回过神来,快步走到廖书颜跟前,寻了个由头离开。
廖书颜确定他走远了,不会折返,笑盈盈地到了怡君面前,灵秀的手指挑了挑小侄女的下巴,“你这蔫儿坏的丫头,到底是来做什么的?”
“姑母……”怡君这会儿真有些犯难了。按理说,应该告诉姑母,可是,那一对儿都还没说什么,她先一步告知长辈的话,成什么了?可此刻若是撒谎,也是于心不安。
廖书颜笑意更浓,戳一戳怡君的面颊,“你不需犯难。又不是你的事。随缘吧。”
“您的意思是——”怡君爱娇地挽住姑母的手臂。
“那个笨丫头,连你都瞒不住了,可见你也瞧出了些苗头。”廖书颜笑道,“那个傻小子,我每日昏定晨省时都要见到,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再没察觉的话,岂不是白活了这些年?”
怡君开心地笑起来。她听得出,姑母的看法正是已说过的随缘。
太好了。
心念一转,她又意识到了一件事,几乎要喜不自胜了,“既然您知道,那蒋府的人是不是——”
“是啊。”廖书颜略显嗔怪地睨她一眼,“你这丫头,事情跟碧君沾了边儿,你那脑子就成摆设了是吧?这些还用问?来之前不就该考虑到了?”
“……是是是!”怡君的大眼睛笑成了弯月,频频点头。
“往后不可如此。”廖书颜提点她,“事归事,人归人,你得分清楚,别混在一起。不是不让你感情用事,可要是连事情都理不清楚,你感情用事就是给亲友添乱,懂么?”
“我记住了。”怡君正色点头。姑母最近一直这样,得空就提点她一番。
“这孩子。”廖书颜怜爱地拍拍怡君的手。近来,她偶尔真的会想:如果能嫁入蒋府的,是这个孩子,该多好。
但是,是碧君也好。真的。往后很多年都不愁没事做,碧君总会有意无意间给她找差事。
那个孩子,累人归累人,听话也是真听话。
自然,她也明白,就算碧君与国焘情投意合,这亲事也绝不会是两家一拍即合——单是她那个大嫂,就得有一番挣扎、计较。
她就算任劳任怨,人家也不稀罕,不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反对就不错了。
——这些,怡君在回家的路上,也静下心来斟酌了一番。母亲能不能理智地对待这件事,她真没把握。
女人与女人之间不合,是长年累月的小矛盾累积而成。越是这样,反倒越容易钻牛角尖。
可不管怎样,母亲都会为了女儿的一生着想……吧?
思及此,她不由扶额。这样的母女缘分,到底是谁的错?
回到家中,问过罗妈妈,得知母亲有客,怡君径自去了姐姐房里,并没耽搁,只是笑盈盈说了一句“幸不辱命”,便转身回房更衣。蒋国焘那个堪称傻乎乎的但是真情流露的样子,留待日后再告诉姐姐吧。
.
当晚,程询与姜道成、二舅在光霁堂的花厅用膳,席间推杯换盏,很是尽兴,至戌时才散。
沐浴更衣之后,程禄来找程询,禀道:“酉正时分,榜眼厉公子来到府中,不知是老爷相邀,还是他主动登门。”
程询嗯了一声,“还没走?”
“还没走,在老爷书房。”
厉骞来找父亲。
父亲会不会利用厉骞给他使绊子?这次是首次相见么?是不是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会不会联手做什么事。
程询有点儿遗憾:跟前没留当下就能过去听窗跟的人手。舒明达给他的那几个人,都撒在外面了。
文官就是这点儿不好,时时短缺精良的人手。所幸已经在培养,过个一半年,总能在家中切割出清净且安稳之地,供母亲与怡君享有。
程询坐到太师椅上,凝神思忖,之后吩咐程禄几句。
左不过就是那些事,横竖父亲也做不出更恶劣的事。
.
翌日上午,怡君伏案作工笔画的时候,款冬走进小学堂,先在叶先生面前低语几句,随后来到她面前,轻声道:“二小姐,您出去一趟。先生同意了。”
怡君当即起身出门,看到神色欢喜的罗妈妈,便知内宅有什么喜事,走上前去笑问:“怎么了?”
“是喜事。”罗妈妈笑道,“方才,有一个好门第前来提亲,那边的公子,可是出了名的英俊又有才华。”
怡君听出不对,“哪家?”蒋国焘很英俊,但因为那几个名头响当当的人物,才和貌就不是“出了名的”出众。
罗妈妈见她没有惊喜之色,笑意微敛,语声更低:“是金科榜眼厉公子在祖籍的同窗挚友,今年十九岁,出自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这两年风头正盛,说是在当地的名气比厉公子还大。去年没能参加乡试,是临考前忽然抱恙,实在起不得身,只好等下次再说。这一次,他陪着厉公子进京,在京城有宅子,应该是要常住下来,下次乡试之前都不会返乡。”
怡君点头,“大太太怎么说?”
“奴婢瞧着大太太挺高兴的。”罗妈妈道,“大太太送走说项的人之后,絮叨着说这下好了,总算是等到了。随后就去了外院,亲自吩咐管事出去打听打听,还让管家亲自去告诉老爷。”
“……”怡君语凝。
得赶紧搬救兵,但是,请谁呢?谁都不合适。
姑母若是劝阻,与母亲必然要有一番争执。
也不能请程询。要怎么跟他说?我姐姐有意中人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你得帮我把他赶走?想想就荒谬。
蒋国焘就更不合适了,他一来就全乱了,母亲要是惊讶过度不舒坦,她罪过可就大了。那厮要多久才能得到长辈的允许?蒋家何时才能派人上门提亲?时间太关键了,万一那边抓紧行事,父母又相中那男子,蒋国焘就会被晾到一边儿。
这种事,谁能受得了第二次?她都不见得可以,何况姐姐。
要不然,她去给母亲浇点儿冷水?
思忖间,碧君寻过来,走到她面前,“二妹,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姐?”怡君没防备,先是一愣,随即携了姐姐的手,“我们先去跟先生告假,要回房商量些事情。”说话间,她已有了主意,慧黠一笑。
这一次,不妨和姐姐一起做件“坏事”。
第48章 剔银灯
(三)
姐妹两个回到香雪居,遣了丫鬟,转到里间说话。
怡君把厉骞同窗提亲一事原委告知碧君。
碧君听了,脸色立时没了血色,“怎么会这样?要是我早一些告诉他,会不会……就没这件事了?”
怡君愈发确定姐姐的心思,安抚地一笑,“意外而已。姐,想不想把这件事搅黄?”
“当然想啊。”碧君脱口答完,不由赧然,但她很快镇定下来,“二妹,你教我怎么做,好不好?”
输不起了。她很确定,自己输不起第二次。并且,方才时间随短暂,心绪却足以告诉她,自己对他的在乎。那一刻,有多怕,只有自己知道。
“好。”怡君笑容明媚,“我们好生盘算一番。”
.
书房里,程禄正对程询道:“今日托人去廖家说项的人,是厉公子的同窗冯仁宇。冯家祖上几代为官,近几十年却无人得功名走仕途。……”
冯仁宇自幼天资聪颖,冯家又对他寄望颇高,先后请了几位名师教导。冯仁宇十多岁就考取生员进入国子监,只是,随后的运道很差。
他虽然进入国子监,但和不少人一样,只是挂着个名头,平时回到祖籍,接受授业恩师的教导,乡试举行之前才会来京城,两次下场前都染病在身,一次在京城的宅子里,一次是在路上。
就这样,被家乡父老寄予厚望的最有才情的人,两次都是无功而返。
“两次都这样,不少人暗地里议论,有人猜测他不服京城水土,有人索性怀疑他空有其名,不敢下场。”程禄道。
“这事情有点儿意思。”程询放下了手里的玉石、刻刀。
程禄继续道:“到眼下,冯公子和家中长辈着实心焦起来,索性搬来京城常住。他双亲去得早,算是由兄长带大的,如今,他兄嫂也陪着他进京了。去廖家提亲一事,便是他兄嫂张罗起来的。”
“冯仁宇。”程询念着这个名字。
他对这个人的印象模糊,程禄讲述那么多,也不能让他想起冯仁宇的样子。只记得这人的大致履历:最终考取的名次不佳,自请回祖籍做了一县的父母官,很多年里无功无过,典型的在官场混日子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他不记得厉骞有过这样一位同乡兼好友。前世在殿试前后,也没听说过。是两个人都因为境遇不同疏远了么?
如果意外出在自己这儿,没关系,见招拆招,输不了根本。但出在廖碧君那边,便会让他没来由地心惊肉跳。记忆给他的阴影太重了。
程禄等候吩咐:“大少爷——”
“继续查这个人的底细。还有厉骞。”程询看着他,“尽快。”
“是!”
程询重新拿起手边的玉石、刻刀,微眯了眸子,凝神雕篆。
这是他新找到的一个消遣。在做这些的时候,心会特别平静,头脑会特别清醒,一面雕篆,一面斟酌事情。
他目前能做的,只有查冯仁宇底细这一件事。隐约的,怀疑这是父亲的主张。
不知道廖家的态度,不知道姐妹两个所思所想,没道理干涉。
心里也清楚,怡君就算反对冯仁宇的提亲,也不会跟他说,而是自己想法子。
以现在的情势,于她应该是小事一桩。
.
廖大太太维持很久的好心情,到了傍晚,逐步消散。
她派了长安和刘妈妈出去打听冯公子的底细,两个人出去一下午,回来之后的说辞,让她有些扫兴。
长安说:“大太太,这次冯公子过来,是兄嫂相陪。他兄嫂比他大十来岁,凡事都为他做主,这次提亲的事情也是。其实,冯家在祖籍家大业大,当家做主的夫妇二人就那么撇下了,挺多人都觉得不解,疑心是不是……是不是冯公子离开兄嫂,就不能安生度日。
“另外,冯公子的身子骨不大好,您想啊,两次乡试前都病倒在床,巧是巧了些,可是,平时是不是也因为身板儿羸弱病痛不断呢?”
刘妈妈附和地点头,行礼后道:“而且,奴婢打听了大半日,也没听说过冯公子是金科榜眼的好友,要是来往不断,好友高中之后,少不得将他引荐给在京的友人吧?奴婢并不曾听说过这类事,人们提起来,都要想一阵子才说道两句。
“再就是样貌。所谓的出了名的有才有貌,也就是在当地吧?到了京城,又是这年月,便显得不出奇了。奴婢有幸远远地瞧了一眼,觉着……”
廖大太太问道:“怎样?”
润草青青,开着不知名的小花,几块辟出来的花圃里的香花,都是廖书颜亲自培育。没有看惯了的花团锦簇,难得的是那份清新雅致。
赏看了好一阵景致,怡君才找到与蒋国焘单独说话的机会,只能长话短说,要传的也就那一个字,于她算是轻而易举。
蒋国焘听她三言两语说了碧君的答复,双眼瞬时变得特别明亮有神,闪着喜悦的光华,说话时却显得有点儿呆,“真的?真是这么说?”
怡君忍住笑意,从容点头,“真的。”
“我……”蒋国焘唇畔逸出大大的笑容,顷刻之间,变成了要比实际年龄单纯、笨拙许多的青涩少年。该怎么做?接下来要做什么?明明知道的,可脑子就是被喜悦冲的不转弯儿了。
“二表哥有事只管去忙。”怡君再一次按捺下笑意,“我陪着姑母说说话。”
“好,好。”蒋国焘用力点头,待得怡君步调悠然地转去别处才回过神来,快步走到廖书颜跟前,寻了个由头离开。
廖书颜确定他走远了,不会折返,笑盈盈地到了怡君面前,灵秀的手指挑了挑小侄女的下巴,“你这蔫儿坏的丫头,到底是来做什么的?”
“姑母……”怡君这会儿真有些犯难了。按理说,应该告诉姑母,可是,那一对儿都还没说什么,她先一步告知长辈的话,成什么了?可此刻若是撒谎,也是于心不安。
廖书颜笑意更浓,戳一戳怡君的面颊,“你不需犯难。又不是你的事。随缘吧。”
“您的意思是——”怡君爱娇地挽住姑母的手臂。
“那个笨丫头,连你都瞒不住了,可见你也瞧出了些苗头。”廖书颜笑道,“那个傻小子,我每日昏定晨省时都要见到,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再没察觉的话,岂不是白活了这些年?”
怡君开心地笑起来。她听得出,姑母的看法正是已说过的随缘。
太好了。
心念一转,她又意识到了一件事,几乎要喜不自胜了,“既然您知道,那蒋府的人是不是——”
“是啊。”廖书颜略显嗔怪地睨她一眼,“你这丫头,事情跟碧君沾了边儿,你那脑子就成摆设了是吧?这些还用问?来之前不就该考虑到了?”
“……是是是!”怡君的大眼睛笑成了弯月,频频点头。
“往后不可如此。”廖书颜提点她,“事归事,人归人,你得分清楚,别混在一起。不是不让你感情用事,可要是连事情都理不清楚,你感情用事就是给亲友添乱,懂么?”
“我记住了。”怡君正色点头。姑母最近一直这样,得空就提点她一番。
“这孩子。”廖书颜怜爱地拍拍怡君的手。近来,她偶尔真的会想:如果能嫁入蒋府的,是这个孩子,该多好。
但是,是碧君也好。真的。往后很多年都不愁没事做,碧君总会有意无意间给她找差事。
那个孩子,累人归累人,听话也是真听话。
自然,她也明白,就算碧君与国焘情投意合,这亲事也绝不会是两家一拍即合——单是她那个大嫂,就得有一番挣扎、计较。
她就算任劳任怨,人家也不稀罕,不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反对就不错了。
——这些,怡君在回家的路上,也静下心来斟酌了一番。母亲能不能理智地对待这件事,她真没把握。
女人与女人之间不合,是长年累月的小矛盾累积而成。越是这样,反倒越容易钻牛角尖。
可不管怎样,母亲都会为了女儿的一生着想……吧?
思及此,她不由扶额。这样的母女缘分,到底是谁的错?
回到家中,问过罗妈妈,得知母亲有客,怡君径自去了姐姐房里,并没耽搁,只是笑盈盈说了一句“幸不辱命”,便转身回房更衣。蒋国焘那个堪称傻乎乎的但是真情流露的样子,留待日后再告诉姐姐吧。
.
当晚,程询与姜道成、二舅在光霁堂的花厅用膳,席间推杯换盏,很是尽兴,至戌时才散。
沐浴更衣之后,程禄来找程询,禀道:“酉正时分,榜眼厉公子来到府中,不知是老爷相邀,还是他主动登门。”
程询嗯了一声,“还没走?”
“还没走,在老爷书房。”
厉骞来找父亲。
父亲会不会利用厉骞给他使绊子?这次是首次相见么?是不是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会不会联手做什么事。
程询有点儿遗憾:跟前没留当下就能过去听窗跟的人手。舒明达给他的那几个人,都撒在外面了。
文官就是这点儿不好,时时短缺精良的人手。所幸已经在培养,过个一半年,总能在家中切割出清净且安稳之地,供母亲与怡君享有。
程询坐到太师椅上,凝神思忖,之后吩咐程禄几句。
左不过就是那些事,横竖父亲也做不出更恶劣的事。
.
翌日上午,怡君伏案作工笔画的时候,款冬走进小学堂,先在叶先生面前低语几句,随后来到她面前,轻声道:“二小姐,您出去一趟。先生同意了。”
怡君当即起身出门,看到神色欢喜的罗妈妈,便知内宅有什么喜事,走上前去笑问:“怎么了?”
“是喜事。”罗妈妈笑道,“方才,有一个好门第前来提亲,那边的公子,可是出了名的英俊又有才华。”
怡君听出不对,“哪家?”蒋国焘很英俊,但因为那几个名头响当当的人物,才和貌就不是“出了名的”出众。
罗妈妈见她没有惊喜之色,笑意微敛,语声更低:“是金科榜眼厉公子在祖籍的同窗挚友,今年十九岁,出自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这两年风头正盛,说是在当地的名气比厉公子还大。去年没能参加乡试,是临考前忽然抱恙,实在起不得身,只好等下次再说。这一次,他陪着厉公子进京,在京城有宅子,应该是要常住下来,下次乡试之前都不会返乡。”
怡君点头,“大太太怎么说?”
“奴婢瞧着大太太挺高兴的。”罗妈妈道,“大太太送走说项的人之后,絮叨着说这下好了,总算是等到了。随后就去了外院,亲自吩咐管事出去打听打听,还让管家亲自去告诉老爷。”
“……”怡君语凝。
得赶紧搬救兵,但是,请谁呢?谁都不合适。
姑母若是劝阻,与母亲必然要有一番争执。
也不能请程询。要怎么跟他说?我姐姐有意中人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你得帮我把他赶走?想想就荒谬。
蒋国焘就更不合适了,他一来就全乱了,母亲要是惊讶过度不舒坦,她罪过可就大了。那厮要多久才能得到长辈的允许?蒋家何时才能派人上门提亲?时间太关键了,万一那边抓紧行事,父母又相中那男子,蒋国焘就会被晾到一边儿。
这种事,谁能受得了第二次?她都不见得可以,何况姐姐。
要不然,她去给母亲浇点儿冷水?
思忖间,碧君寻过来,走到她面前,“二妹,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姐?”怡君没防备,先是一愣,随即携了姐姐的手,“我们先去跟先生告假,要回房商量些事情。”说话间,她已有了主意,慧黠一笑。
这一次,不妨和姐姐一起做件“坏事”。
第48章 剔银灯
(三)
姐妹两个回到香雪居,遣了丫鬟,转到里间说话。
怡君把厉骞同窗提亲一事原委告知碧君。
碧君听了,脸色立时没了血色,“怎么会这样?要是我早一些告诉他,会不会……就没这件事了?”
怡君愈发确定姐姐的心思,安抚地一笑,“意外而已。姐,想不想把这件事搅黄?”
“当然想啊。”碧君脱口答完,不由赧然,但她很快镇定下来,“二妹,你教我怎么做,好不好?”
输不起了。她很确定,自己输不起第二次。并且,方才时间随短暂,心绪却足以告诉她,自己对他的在乎。那一刻,有多怕,只有自己知道。
“好。”怡君笑容明媚,“我们好生盘算一番。”
.
书房里,程禄正对程询道:“今日托人去廖家说项的人,是厉公子的同窗冯仁宇。冯家祖上几代为官,近几十年却无人得功名走仕途。……”
冯仁宇自幼天资聪颖,冯家又对他寄望颇高,先后请了几位名师教导。冯仁宇十多岁就考取生员进入国子监,只是,随后的运道很差。
他虽然进入国子监,但和不少人一样,只是挂着个名头,平时回到祖籍,接受授业恩师的教导,乡试举行之前才会来京城,两次下场前都染病在身,一次在京城的宅子里,一次是在路上。
就这样,被家乡父老寄予厚望的最有才情的人,两次都是无功而返。
“两次都这样,不少人暗地里议论,有人猜测他不服京城水土,有人索性怀疑他空有其名,不敢下场。”程禄道。
“这事情有点儿意思。”程询放下了手里的玉石、刻刀。
程禄继续道:“到眼下,冯公子和家中长辈着实心焦起来,索性搬来京城常住。他双亲去得早,算是由兄长带大的,如今,他兄嫂也陪着他进京了。去廖家提亲一事,便是他兄嫂张罗起来的。”
“冯仁宇。”程询念着这个名字。
他对这个人的印象模糊,程禄讲述那么多,也不能让他想起冯仁宇的样子。只记得这人的大致履历:最终考取的名次不佳,自请回祖籍做了一县的父母官,很多年里无功无过,典型的在官场混日子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他不记得厉骞有过这样一位同乡兼好友。前世在殿试前后,也没听说过。是两个人都因为境遇不同疏远了么?
如果意外出在自己这儿,没关系,见招拆招,输不了根本。但出在廖碧君那边,便会让他没来由地心惊肉跳。记忆给他的阴影太重了。
程禄等候吩咐:“大少爷——”
“继续查这个人的底细。还有厉骞。”程询看着他,“尽快。”
“是!”
程询重新拿起手边的玉石、刻刀,微眯了眸子,凝神雕篆。
这是他新找到的一个消遣。在做这些的时候,心会特别平静,头脑会特别清醒,一面雕篆,一面斟酌事情。
他目前能做的,只有查冯仁宇底细这一件事。隐约的,怀疑这是父亲的主张。
不知道廖家的态度,不知道姐妹两个所思所想,没道理干涉。
心里也清楚,怡君就算反对冯仁宇的提亲,也不会跟他说,而是自己想法子。
以现在的情势,于她应该是小事一桩。
.
廖大太太维持很久的好心情,到了傍晚,逐步消散。
她派了长安和刘妈妈出去打听冯公子的底细,两个人出去一下午,回来之后的说辞,让她有些扫兴。
长安说:“大太太,这次冯公子过来,是兄嫂相陪。他兄嫂比他大十来岁,凡事都为他做主,这次提亲的事情也是。其实,冯家在祖籍家大业大,当家做主的夫妇二人就那么撇下了,挺多人都觉得不解,疑心是不是……是不是冯公子离开兄嫂,就不能安生度日。
“另外,冯公子的身子骨不大好,您想啊,两次乡试前都病倒在床,巧是巧了些,可是,平时是不是也因为身板儿羸弱病痛不断呢?”
刘妈妈附和地点头,行礼后道:“而且,奴婢打听了大半日,也没听说过冯公子是金科榜眼的好友,要是来往不断,好友高中之后,少不得将他引荐给在京的友人吧?奴婢并不曾听说过这类事,人们提起来,都要想一阵子才说道两句。
“再就是样貌。所谓的出了名的有才有貌,也就是在当地吧?到了京城,又是这年月,便显得不出奇了。奴婢有幸远远地瞧了一眼,觉着……”
廖大太太问道:“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