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
一方面,王敦名义上是“清君侧”,把矛头指向刘隗、刁协两个朝廷公敌,士大夫又都跟琅邪王氏关系很好;另一方面,王敦确实属于犯上作乱。不言而喻,江东众臣的内心无比纠结,他们在忠君道义和盼望刘隗、刁协被王敦灭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左右徘徊着。
太子中庶子温峤就属于这类典型。他问尚书仆射周(yi)道:“大将军要清君侧看似也有些道理,应该不算过分吧?”
周的价值观是忠君道义高于一切,他回道:“陛下非尧舜,哪能没过失?如果陛下有了过失,臣子就发兵犯上,这不是叛乱是什么?”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江东臣子的复杂心态。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温峤一样,因为不爽刘隗和刁协,故有心支持王敦。而也有不少像周这样的人,当国难当头,维护皇权就是唯一的选择。不过,从周的回答中也能看出,他也认为这事是司马睿的不对,因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同僚都被刘隗和刁协咬过。
请罪
我们再看看跟王敦有直接关联、立场更加尴尬的王导以及琅邪王氏一族的情况。按理说,王敦发起叛乱,相关亲属是要被族诛的。事实上,就在刘隗从驻地返回建邺的途中,他已经给司马睿连发密函,建议杀掉王导了。但司马睿没动手,他有点不忍,更重要的是不敢,他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好处。
王导明白自己正处于生死关头,他得知王敦发兵的消息后,火速召集了建邺所有族人嘱咐道:“在朝为官者全部脱去朝服,大家闭门谢客,无论陛下做出什么决定,都不准反抗。”接着,他又指名道姓点出了二十几个在朝廷担当要职的族人:“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yi)、侍中王侃、侍中王彬……你们几个从明天开始,每天一大早都要跟我去皇宫门口跪地谢罪!”
话音落地,一片哗然。
“我琅邪王氏一族,执掌兵权者大有人在,这么干不是等死吗?”
“闭嘴!按我说的办!”王导从没这么生气过。继而,他沉吟道:“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让我们全族躲过大劫啊……”
王导很了解自己,他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他也很了解司马睿,他知道司马睿同样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以琅邪王氏的实力,在建邺发动兵变不是不行,但如果那样做,不知会死多少族人。而且,史书中又会对琅邪王氏做出怎样的评价?琅邪王氏的未来又该往何处走?
我绝不做司马懿!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就在王导做出这个决定的当天,族人王含不想束手待毙,逃出建邺,投奔了王敦。这位王含是王敦的胞兄,他跟王敦最亲,在后面还有故事。
王导正如他说的那样,从此不再上朝,每天带着几十个族人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口请罪。司马睿漠然无视,同僚也漠然无视,不是他们不想搭理王导,而是在眼前的局势下,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王导。
4月中旬,戴渊和刘隗相继率兵抵达建邺。刘隗经过皇宫门口时,看见趴在地上的王导,大吃一惊。他暗想:陛下怎么还没杀王导?就算不杀,至少也该把王导软禁起来。
刘隗恶狠狠地瞪了王导一眼,然后大步流星进了皇宫。
“陛下!王敦谋反,您怎么还放任王导这一大家子不管?他们随时能当王敦的内应。臣建议现在就把他们处死!”
“我一直在考虑这事,不过,我得问问其他重臣的意见。”
“都火烧眉毛了,陛下得马上做决断!”
司马睿摆摆手,打断了刘隗的话。他下不了决心杀王导:一方面是顾忌琅邪王氏的势力盘根错节,担心会因此引发更大的内乱;另一方面他也对这场仗能否打赢心里没底。一旦杀了王导,就意味着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如果战败,王敦绝饶不了自己。
刘隗见到司马睿的态度,心彻底凉了,他这才知道司马睿并无背水一战的信念。他心灰意懒地想:这仗大概是打不赢了。
司马睿屏退了刘隗,随后又召周入宫。这位周,前面多次提到过,他是江北大名士,跟王导关系很好,曾出任过江东集团第一届荆州刺史,适逢杜弢起义未能到任,后返回建邺任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中护军,乃是一位手握兵权的重臣。
周经过皇宫门口时也不可避免跟王导碰了面。
王导见老友进宫,预感司马睿肯定会跟周商量对自己的处理方案,便冲着周喊道:“伯仁(周字伯仁),我把宗族几百口人都托付给你了!”
周自然知道司马睿要问自己什么,他也早想好该如何回作答,但不管怎样,在这个敏感时期自己不能跟王导有任何瓜葛,避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他躲开王导的目光,径直入宫。王导不知周的心思,心里没着没落。
周一进宫,司马睿果然张口就问:“刘隗劝我诛灭王氏全族,你怎么看?”
周想了很久才开口道:“陛下,王敦谋反与王导无关。王导是社稷忠臣。您如果把王导一族都杀了,除解恨外,于事无补。试问,江东士族有多少人受过王导的恩惠?往后您还怎么在江东立足?”
司马睿心里咯噔一下。王导是不是忠臣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周代表了绝大部分士族的态度——王导杀不得啊!
就在这场关乎琅邪王氏全族生死的谈话中,周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跟司马睿一边聊,一边喝起大酒。按说这个错误也在意料之中,周本是个酒腻子,无论到哪儿都少不了狂饮。更严重的是,每次他喝醉都会做出荒唐事。这回也不例外,等周跟司马睿说完王导的处理方案,走出皇宫时已不省人事了。
在皇宫门口,王导再度见到周。
“伯仁!伯仁!陛下怎么说?”
如果说周尚存一丝理智,那就是他仍然记得要避嫌,他还是没搭理王导。然而,仅存的理智也就到此为止了。醉醺醺的周借着酒劲做出了一个极不理智的举动。他经过王导身边时,瞟了对方一眼,然后对搀扶自己的侍从大声说道:“等杀了王敦那伙贼人,我让你们个个都封官授爵!”
王导闻言,恨得咬牙切齿,他并不知道周在司马睿面前为自己求情,他只知道,在自己危难之际,这个曾经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人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周回到家,倒头就睡。酒醒后,他马上又写了一封为王导求情的奏疏,并将之呈递给司马睿。然而,他却把自己刺激王导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次日,司马睿赦免王导全族。
王导跪在司马睿面前,泣不成声道:“乱臣贼子哪个朝代都有,不料今天竟然出自臣家,这是臣家的耻辱啊!”
司马睿扶起了王导:“王敦的事跟你没关系。而且,为了让天下人明白你的忠义,我要任命你为前锋大都督,由你亲自率军讨伐王敦!”
王导明白了:司马睿到底是不敢杀我,让我对付王敦,乃是让我们兄弟兵戎相见哪……
无论如何,王导是戴罪之身,司马睿趁机剥夺了其中书监、录尚书事、侍中、假节等官职,保留的只有司空和扬州刺史。
随后,司马睿正式下诏,让王导任讨伐王敦的前锋统帅,戴渊驻守秦淮河朱雀桥,刘隗驻守金城,周札驻守石头城。
朱雀桥、金城、石头城都紧邻建邺,相距不过几里地。
司马睿把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姑且把周札也算作司马睿的亲信)全安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最信任的嫡系军队变成了贴身护卫,却让王导去打前锋。从这样的战略布局不难看出司马睿的苦衷。他很清楚,大部分朝廷公卿和江东豪族正幸灾乐祸等着看刘隗、刁协完蛋这出好戏,而刘隗、刁协完蛋,就意味着自己完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建邺保不齐会爆发内乱,让亲信离自己近点正是出于安全考虑。那么,他为何又让王导打前锋呢?一来,他必须要借助王导的号召力鼓动江东人参战。二来,他把王导、王敦推向对立的立场,也是希望王导能以家族中的影响力化解这场战争。
接着,司马睿派王廙担任使者,劝王敦退兵。结果王廙一到王敦军中,就把朝廷的战略布局悉数告知,并留在王敦身边不回朝廷了。
定局
司马睿一厢情愿地希望王敦能顾及兄弟情分主动退兵,但王敦绝不会退兵,因为他比司马睿更了解王导,他知道王导跟自己肯定打不起来。
正如王敦预料的那样,王导不会跟自家兄弟真刀真枪地干,与其说他是对抗王敦的前锋统帅,毋宁说他帮王敦开路更为恰当。王导不想做司马懿,但他更不想死,他知道如果王敦一旦战败,自己的命也就算走到头了。在史书中,没有只言片语记载王导这支前锋军的战绩,只是直截了当讲述王敦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向建邺。总而言之,这盘棋司马睿是输得彻彻底底。
前文说过,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江南政权,但凡定都建邺(南京)必须要把上游重镇武昌握在手里。如今,王敦恰恰控制了武昌,并从武昌顺流而下攻向建邺。
地理优势再加上王导的不作为,结果不言自明。王敦只用了一个月,就进军至距离建邺不足十公里远的地方,映入他眼前的是金城和石头城这两座守护建邺的最后障碍。
王敦部将杜弘指着两座城池分析说:“金城守将是刘隗,他招揽了不少死士,军心稳固不好打。石头城守将是周札,这人贪财好利,军队凝聚力低。依下臣之见,不如先攻克石头城。石头城一破,金城独力难支。”这位杜弘正是当初湘州起义军首领杜弢的部下,杜弢死后他投奔了王敦。
王敦采纳杜弘的建议。
果然不出杜弘所料,周札见势头不妙,没怎么打就开城投降了。与此同时,忠于司马睿的周筵(当年只身解决周氏叛乱的人)正打算率三千水军讨伐扬州腹地的沈充,他获悉周札开城投降的消息后,心知大势已去,无奈终止了行动。而跟王敦遥相呼应的沈充更是杀了吴郡太守张茂,成功夺取吴郡。扬州腹地其他郡太守则保持中立,持袖手旁观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王敦以扫除“奸臣”刘隗、刁协为名发起的叛乱颇具成效。
王敦大军顺利进驻到石头城中,这座城池坐落于今天南京清凉山峭壁旁,城下环绕秦淮河,又扼守长江险要,是建邺西侧最后一道门户。
司马睿慌了神,下令让刘隗、刁协、戴渊、王导、周等夺回石头城。在这些人中,主力自然是刘隗和戴渊,他们麾下共有二万军队。然而,这二万人都是先前司马睿按照刘隗的策略强行征召的豪族奴客,战斗力低得一塌糊涂。一战下来,刘隗、戴渊等人全被王敦打得惨不忍睹。
这个时候,在皇宫东宫,太子司马绍听说全军溃败的消息气得脸红脖子粗。
“备车!我要去前线!亲自统率大军讨伐逆臣!”
他一个箭步蹿上马车,向宫外狂奔而去,眼看就要到宫门,却被一个熟悉的身影挡住了去路。太子幕僚温峤手持宝剑横在东宫门口。
“太子殿下是国家储君,绝不能轻身赴险!”言罢,温峤一剑斩断驾车的缰绳。
司马绍握着手里断成两截的缰绳,看着犹如门神一般的温峤,涌上头顶的热血渐渐退了下去。他想起了魏朝那个冲动的皇帝曹髦。温峤说得没错,我不能轻身赴险,说不定将来还有机会,还有属于自己的机会!
温峤这一剑无疑是救了司马绍的命,日后,他还会再度挽救司马绍。
王敦登上石头城的城楼,望着近在咫尺的建邺,悠然感慨:“我攻下石头城,今后也就别想在世间留下什么好名声了!”
谢鲲在旁应道:“时间能让人忘记很多该忘记的事。您的名声取决于您今后的作为……”这仿佛是一句双关语,可以做两种解释。其一,是建议王敦杀了刘隗、刁协后把政权还给朝廷,如此仍然有希望博个好名声;其二,是暗示王敦就此称帝,而史书向来是由胜利者撰写的。
王敦沉思不语。这两种选择,无论哪种对他来说,都是异常艰难的一步。
说句题外话,谢鲲于一年后病逝,他的家族即陈郡谢氏,在东晋相当兴盛,子嗣后代中名臣、重臣不计其数。四十年后,将会有一位著名的谢氏族人大放异彩,占据重要戏份。
忠臣末路
公元322年5月,矗立在建邺城西的最后一道屏障——石头城沦陷,驻守金城的刘隗和驻守朱雀桥的戴渊连连战败,而在扬州腹地,沈充又占据吴郡。司马睿再无力回天了。
刘隗、刁协仓皇逃回皇宫,跌跌撞撞跑进太极殿,跪在司马睿面前。
“陛下!臣无能,国都守不住啦!”
“我知道二位爱卿最忠于社稷,可眼下这局面谁都无法扭转了。”司马睿握着二人的手,止不住泪水狂流。“王敦不会饶了你们,你们趁现在快逃吧!”说着,他把二人一把推到太极殿外。只听到几声马匹嘶鸣,二人抬眼一看,两匹骏马和几名侍卫已经在殿门外恭候了。顿时,刘隗和刁协老泪纵横。
原本,刘隗和刁协心里都曾有过一丝怀疑,司马睿会不会把自己当作替罪羊送给王敦,可当他们看到司马睿真要放自己跑的那一刻,心底的防线彻底崩塌了。
“臣不跑!臣以性命守护陛下!”
“臣要是跑了,陛下怎么办?”
“你们不用想这些!快跑!”
司马睿不由分说,把二人强拉上马:“我已经吩咐这几名侍卫保护你们去江北。记住,以后再也别回江东了!”言罢,他朝马屁股上狂抽两鞭,两匹骏马带着刘隗和刁协绝尘而去。
后来,刘隗成功逃到江北,投奔了后赵石勒。刁协则因为性格刻薄,得罪太多人,在长江渡口被左右侍卫杀死。
司马睿得知这一噩耗,无比痛心。他查到了凶手的名字,秘密派刺客将之暗杀,为刁协报了仇。
此时此刻,王敦驻扎石头城,只要再往前走一步,他就能攻破都城建邺。怎么办好?一旦攻破建邺,就等于把脸皮彻底撕破,到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杀了司马睿,自己称帝。眼下,王敦还不愿意走到那一步。于是,他在石头城停住了脚步,只等着司马睿主动低头。
司马睿龟缩在建邺皇宫,他明白大势已去,只好派王导、戴渊、周、荀崧等一众公卿前往石头城会见王敦。
群臣来到石头城,转达了司马睿的意思:“陛下说了,如果王公想占领建邺,陛下可以主动让出皇位,没必要搞得生灵涂炭。如果王公心里还有朝廷,希望能就此息兵,陛下可以与您共安天下……”那句司马睿曾听来最刺耳的话——“王与马共天下”,现在终于从司马睿嘴里主动说了出来。他知道,能“共天下”已是最好的结局了。
继而,朝廷拜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授爵武昌公。
这意味着司马睿正式向王敦投降。
王敦开始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既然佞臣(刘隗、刁协)已经被清,司马睿又服了软,王敦也不想把事做绝,遂推掉丞相官位,并颁布大赦令。
战争后,尤其是内战后颁布大赦令基本是惯例,王敦虽打赢了这场仗,但他毕竟不能把所有跟自己作对的朝廷公卿都处死。
就在司马睿宣布投降的时候,远在湘州,谯王司马承依然顽强抵抗着魏乂的猛攻。他以极少兵力牵制住王敦二万军队,死守长沙三个月,然而,他等来的却是朝廷的败讯。长沙守军的士气一落千丈,城池最终沦陷,司马承兵败被杀。
司马睿获悉司马承的死讯后,下诏任命陶侃为湘州刺史,希望陶侃能成为下一个制约王敦的藩镇大员。王敦果断截住诏书,改派自己的亲信魏乂做了湘州刺史。
二名士
戴渊和周,这两个在战场上与王敦真刀真枪干仗的大名士,都在战后被王敦召到了石头城。
王敦瞟了一眼戴渊,奚落道:“前些天你被我打得惨败,是不是没尽力啊?”
“岂敢不尽力,只恨力有未逮。”
王敦冷哼一声,又问:“最近朝廷里都怎么评价我?”
戴渊想了想,说出一句颇有技术含量又不卑不亢的话:“只看您表面的人会说是叛逆,体察您真心的人会说是忠义!”这话把王敦噎住了。一方面,他直言王敦叛逆;另一方面,又说王敦忠义,旨在把王敦的野心堵死。
王敦嘀咕道:“人说戴君善辩,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接着,他又转头指责周:“伯仁,你跟我兵戎相见,这算不算是有负于我。”
周理直气壮道:“你兴兵犯上作乱,我没能打败你,的确算有负于你!”
王敦明显觉察到二人对自己的敌意,不禁起了杀念,但考虑刚刚颁布大赦令,周和戴渊声望又高,是杀是留,还得征询王导的建议。他不确定王导是怎么想的,便私底下小心试探王导道:“周和戴渊是大名士,你觉得拜他们为三公合不合适?”
王敦不想把话挑明,但王导也不想做这个坏人,遂板着脸不说话。
王敦看王导不接话茬儿,又试探道:“如果他们做三公不合适,那让他们做尚书可否?”
以周和戴渊的声望,做尚书已经是最低标准,再低就没法安排了。王导还是沉默不语。
王敦明白了王导的意思,不再遮遮掩掩,便把话挑明:“如果连尚书都做不成,那唯有把他们杀了!”
此刻,王导回忆起先前周刺激自己的情景,心中暗想:那天你没救我,今天我也不必救你!他默默地背过身,到最后还是一句话都没说。
太子中庶子温峤就属于这类典型。他问尚书仆射周(yi)道:“大将军要清君侧看似也有些道理,应该不算过分吧?”
周的价值观是忠君道义高于一切,他回道:“陛下非尧舜,哪能没过失?如果陛下有了过失,臣子就发兵犯上,这不是叛乱是什么?”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江东臣子的复杂心态。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温峤一样,因为不爽刘隗和刁协,故有心支持王敦。而也有不少像周这样的人,当国难当头,维护皇权就是唯一的选择。不过,从周的回答中也能看出,他也认为这事是司马睿的不对,因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同僚都被刘隗和刁协咬过。
请罪
我们再看看跟王敦有直接关联、立场更加尴尬的王导以及琅邪王氏一族的情况。按理说,王敦发起叛乱,相关亲属是要被族诛的。事实上,就在刘隗从驻地返回建邺的途中,他已经给司马睿连发密函,建议杀掉王导了。但司马睿没动手,他有点不忍,更重要的是不敢,他不知道这么做到底有没有好处。
王导明白自己正处于生死关头,他得知王敦发兵的消息后,火速召集了建邺所有族人嘱咐道:“在朝为官者全部脱去朝服,大家闭门谢客,无论陛下做出什么决定,都不准反抗。”接着,他又指名道姓点出了二十几个在朝廷担当要职的族人:“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yi)、侍中王侃、侍中王彬……你们几个从明天开始,每天一大早都要跟我去皇宫门口跪地谢罪!”
话音落地,一片哗然。
“我琅邪王氏一族,执掌兵权者大有人在,这么干不是等死吗?”
“闭嘴!按我说的办!”王导从没这么生气过。继而,他沉吟道:“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让我们全族躲过大劫啊……”
王导很了解自己,他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他也很了解司马睿,他知道司马睿同样不是个能豁得出去的人。以琅邪王氏的实力,在建邺发动兵变不是不行,但如果那样做,不知会死多少族人。而且,史书中又会对琅邪王氏做出怎样的评价?琅邪王氏的未来又该往何处走?
我绝不做司马懿!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就在王导做出这个决定的当天,族人王含不想束手待毙,逃出建邺,投奔了王敦。这位王含是王敦的胞兄,他跟王敦最亲,在后面还有故事。
王导正如他说的那样,从此不再上朝,每天带着几十个族人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口请罪。司马睿漠然无视,同僚也漠然无视,不是他们不想搭理王导,而是在眼前的局势下,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王导。
4月中旬,戴渊和刘隗相继率兵抵达建邺。刘隗经过皇宫门口时,看见趴在地上的王导,大吃一惊。他暗想:陛下怎么还没杀王导?就算不杀,至少也该把王导软禁起来。
刘隗恶狠狠地瞪了王导一眼,然后大步流星进了皇宫。
“陛下!王敦谋反,您怎么还放任王导这一大家子不管?他们随时能当王敦的内应。臣建议现在就把他们处死!”
“我一直在考虑这事,不过,我得问问其他重臣的意见。”
“都火烧眉毛了,陛下得马上做决断!”
司马睿摆摆手,打断了刘隗的话。他下不了决心杀王导:一方面是顾忌琅邪王氏的势力盘根错节,担心会因此引发更大的内乱;另一方面他也对这场仗能否打赢心里没底。一旦杀了王导,就意味着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如果战败,王敦绝饶不了自己。
刘隗见到司马睿的态度,心彻底凉了,他这才知道司马睿并无背水一战的信念。他心灰意懒地想:这仗大概是打不赢了。
司马睿屏退了刘隗,随后又召周入宫。这位周,前面多次提到过,他是江北大名士,跟王导关系很好,曾出任过江东集团第一届荆州刺史,适逢杜弢起义未能到任,后返回建邺任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中护军,乃是一位手握兵权的重臣。
周经过皇宫门口时也不可避免跟王导碰了面。
王导见老友进宫,预感司马睿肯定会跟周商量对自己的处理方案,便冲着周喊道:“伯仁(周字伯仁),我把宗族几百口人都托付给你了!”
周自然知道司马睿要问自己什么,他也早想好该如何回作答,但不管怎样,在这个敏感时期自己不能跟王导有任何瓜葛,避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他躲开王导的目光,径直入宫。王导不知周的心思,心里没着没落。
周一进宫,司马睿果然张口就问:“刘隗劝我诛灭王氏全族,你怎么看?”
周想了很久才开口道:“陛下,王敦谋反与王导无关。王导是社稷忠臣。您如果把王导一族都杀了,除解恨外,于事无补。试问,江东士族有多少人受过王导的恩惠?往后您还怎么在江东立足?”
司马睿心里咯噔一下。王导是不是忠臣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周代表了绝大部分士族的态度——王导杀不得啊!
就在这场关乎琅邪王氏全族生死的谈话中,周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跟司马睿一边聊,一边喝起大酒。按说这个错误也在意料之中,周本是个酒腻子,无论到哪儿都少不了狂饮。更严重的是,每次他喝醉都会做出荒唐事。这回也不例外,等周跟司马睿说完王导的处理方案,走出皇宫时已不省人事了。
在皇宫门口,王导再度见到周。
“伯仁!伯仁!陛下怎么说?”
如果说周尚存一丝理智,那就是他仍然记得要避嫌,他还是没搭理王导。然而,仅存的理智也就到此为止了。醉醺醺的周借着酒劲做出了一个极不理智的举动。他经过王导身边时,瞟了对方一眼,然后对搀扶自己的侍从大声说道:“等杀了王敦那伙贼人,我让你们个个都封官授爵!”
王导闻言,恨得咬牙切齿,他并不知道周在司马睿面前为自己求情,他只知道,在自己危难之际,这个曾经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人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周回到家,倒头就睡。酒醒后,他马上又写了一封为王导求情的奏疏,并将之呈递给司马睿。然而,他却把自己刺激王导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次日,司马睿赦免王导全族。
王导跪在司马睿面前,泣不成声道:“乱臣贼子哪个朝代都有,不料今天竟然出自臣家,这是臣家的耻辱啊!”
司马睿扶起了王导:“王敦的事跟你没关系。而且,为了让天下人明白你的忠义,我要任命你为前锋大都督,由你亲自率军讨伐王敦!”
王导明白了:司马睿到底是不敢杀我,让我对付王敦,乃是让我们兄弟兵戎相见哪……
无论如何,王导是戴罪之身,司马睿趁机剥夺了其中书监、录尚书事、侍中、假节等官职,保留的只有司空和扬州刺史。
随后,司马睿正式下诏,让王导任讨伐王敦的前锋统帅,戴渊驻守秦淮河朱雀桥,刘隗驻守金城,周札驻守石头城。
朱雀桥、金城、石头城都紧邻建邺,相距不过几里地。
司马睿把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姑且把周札也算作司马睿的亲信)全安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最信任的嫡系军队变成了贴身护卫,却让王导去打前锋。从这样的战略布局不难看出司马睿的苦衷。他很清楚,大部分朝廷公卿和江东豪族正幸灾乐祸等着看刘隗、刁协完蛋这出好戏,而刘隗、刁协完蛋,就意味着自己完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建邺保不齐会爆发内乱,让亲信离自己近点正是出于安全考虑。那么,他为何又让王导打前锋呢?一来,他必须要借助王导的号召力鼓动江东人参战。二来,他把王导、王敦推向对立的立场,也是希望王导能以家族中的影响力化解这场战争。
接着,司马睿派王廙担任使者,劝王敦退兵。结果王廙一到王敦军中,就把朝廷的战略布局悉数告知,并留在王敦身边不回朝廷了。
定局
司马睿一厢情愿地希望王敦能顾及兄弟情分主动退兵,但王敦绝不会退兵,因为他比司马睿更了解王导,他知道王导跟自己肯定打不起来。
正如王敦预料的那样,王导不会跟自家兄弟真刀真枪地干,与其说他是对抗王敦的前锋统帅,毋宁说他帮王敦开路更为恰当。王导不想做司马懿,但他更不想死,他知道如果王敦一旦战败,自己的命也就算走到头了。在史书中,没有只言片语记载王导这支前锋军的战绩,只是直截了当讲述王敦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向建邺。总而言之,这盘棋司马睿是输得彻彻底底。
前文说过,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江南政权,但凡定都建邺(南京)必须要把上游重镇武昌握在手里。如今,王敦恰恰控制了武昌,并从武昌顺流而下攻向建邺。
地理优势再加上王导的不作为,结果不言自明。王敦只用了一个月,就进军至距离建邺不足十公里远的地方,映入他眼前的是金城和石头城这两座守护建邺的最后障碍。
王敦部将杜弘指着两座城池分析说:“金城守将是刘隗,他招揽了不少死士,军心稳固不好打。石头城守将是周札,这人贪财好利,军队凝聚力低。依下臣之见,不如先攻克石头城。石头城一破,金城独力难支。”这位杜弘正是当初湘州起义军首领杜弢的部下,杜弢死后他投奔了王敦。
王敦采纳杜弘的建议。
果然不出杜弘所料,周札见势头不妙,没怎么打就开城投降了。与此同时,忠于司马睿的周筵(当年只身解决周氏叛乱的人)正打算率三千水军讨伐扬州腹地的沈充,他获悉周札开城投降的消息后,心知大势已去,无奈终止了行动。而跟王敦遥相呼应的沈充更是杀了吴郡太守张茂,成功夺取吴郡。扬州腹地其他郡太守则保持中立,持袖手旁观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王敦以扫除“奸臣”刘隗、刁协为名发起的叛乱颇具成效。
王敦大军顺利进驻到石头城中,这座城池坐落于今天南京清凉山峭壁旁,城下环绕秦淮河,又扼守长江险要,是建邺西侧最后一道门户。
司马睿慌了神,下令让刘隗、刁协、戴渊、王导、周等夺回石头城。在这些人中,主力自然是刘隗和戴渊,他们麾下共有二万军队。然而,这二万人都是先前司马睿按照刘隗的策略强行征召的豪族奴客,战斗力低得一塌糊涂。一战下来,刘隗、戴渊等人全被王敦打得惨不忍睹。
这个时候,在皇宫东宫,太子司马绍听说全军溃败的消息气得脸红脖子粗。
“备车!我要去前线!亲自统率大军讨伐逆臣!”
他一个箭步蹿上马车,向宫外狂奔而去,眼看就要到宫门,却被一个熟悉的身影挡住了去路。太子幕僚温峤手持宝剑横在东宫门口。
“太子殿下是国家储君,绝不能轻身赴险!”言罢,温峤一剑斩断驾车的缰绳。
司马绍握着手里断成两截的缰绳,看着犹如门神一般的温峤,涌上头顶的热血渐渐退了下去。他想起了魏朝那个冲动的皇帝曹髦。温峤说得没错,我不能轻身赴险,说不定将来还有机会,还有属于自己的机会!
温峤这一剑无疑是救了司马绍的命,日后,他还会再度挽救司马绍。
王敦登上石头城的城楼,望着近在咫尺的建邺,悠然感慨:“我攻下石头城,今后也就别想在世间留下什么好名声了!”
谢鲲在旁应道:“时间能让人忘记很多该忘记的事。您的名声取决于您今后的作为……”这仿佛是一句双关语,可以做两种解释。其一,是建议王敦杀了刘隗、刁协后把政权还给朝廷,如此仍然有希望博个好名声;其二,是暗示王敦就此称帝,而史书向来是由胜利者撰写的。
王敦沉思不语。这两种选择,无论哪种对他来说,都是异常艰难的一步。
说句题外话,谢鲲于一年后病逝,他的家族即陈郡谢氏,在东晋相当兴盛,子嗣后代中名臣、重臣不计其数。四十年后,将会有一位著名的谢氏族人大放异彩,占据重要戏份。
忠臣末路
公元322年5月,矗立在建邺城西的最后一道屏障——石头城沦陷,驻守金城的刘隗和驻守朱雀桥的戴渊连连战败,而在扬州腹地,沈充又占据吴郡。司马睿再无力回天了。
刘隗、刁协仓皇逃回皇宫,跌跌撞撞跑进太极殿,跪在司马睿面前。
“陛下!臣无能,国都守不住啦!”
“我知道二位爱卿最忠于社稷,可眼下这局面谁都无法扭转了。”司马睿握着二人的手,止不住泪水狂流。“王敦不会饶了你们,你们趁现在快逃吧!”说着,他把二人一把推到太极殿外。只听到几声马匹嘶鸣,二人抬眼一看,两匹骏马和几名侍卫已经在殿门外恭候了。顿时,刘隗和刁协老泪纵横。
原本,刘隗和刁协心里都曾有过一丝怀疑,司马睿会不会把自己当作替罪羊送给王敦,可当他们看到司马睿真要放自己跑的那一刻,心底的防线彻底崩塌了。
“臣不跑!臣以性命守护陛下!”
“臣要是跑了,陛下怎么办?”
“你们不用想这些!快跑!”
司马睿不由分说,把二人强拉上马:“我已经吩咐这几名侍卫保护你们去江北。记住,以后再也别回江东了!”言罢,他朝马屁股上狂抽两鞭,两匹骏马带着刘隗和刁协绝尘而去。
后来,刘隗成功逃到江北,投奔了后赵石勒。刁协则因为性格刻薄,得罪太多人,在长江渡口被左右侍卫杀死。
司马睿得知这一噩耗,无比痛心。他查到了凶手的名字,秘密派刺客将之暗杀,为刁协报了仇。
此时此刻,王敦驻扎石头城,只要再往前走一步,他就能攻破都城建邺。怎么办好?一旦攻破建邺,就等于把脸皮彻底撕破,到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杀了司马睿,自己称帝。眼下,王敦还不愿意走到那一步。于是,他在石头城停住了脚步,只等着司马睿主动低头。
司马睿龟缩在建邺皇宫,他明白大势已去,只好派王导、戴渊、周、荀崧等一众公卿前往石头城会见王敦。
群臣来到石头城,转达了司马睿的意思:“陛下说了,如果王公想占领建邺,陛下可以主动让出皇位,没必要搞得生灵涂炭。如果王公心里还有朝廷,希望能就此息兵,陛下可以与您共安天下……”那句司马睿曾听来最刺耳的话——“王与马共天下”,现在终于从司马睿嘴里主动说了出来。他知道,能“共天下”已是最好的结局了。
继而,朝廷拜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授爵武昌公。
这意味着司马睿正式向王敦投降。
王敦开始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既然佞臣(刘隗、刁协)已经被清,司马睿又服了软,王敦也不想把事做绝,遂推掉丞相官位,并颁布大赦令。
战争后,尤其是内战后颁布大赦令基本是惯例,王敦虽打赢了这场仗,但他毕竟不能把所有跟自己作对的朝廷公卿都处死。
就在司马睿宣布投降的时候,远在湘州,谯王司马承依然顽强抵抗着魏乂的猛攻。他以极少兵力牵制住王敦二万军队,死守长沙三个月,然而,他等来的却是朝廷的败讯。长沙守军的士气一落千丈,城池最终沦陷,司马承兵败被杀。
司马睿获悉司马承的死讯后,下诏任命陶侃为湘州刺史,希望陶侃能成为下一个制约王敦的藩镇大员。王敦果断截住诏书,改派自己的亲信魏乂做了湘州刺史。
二名士
戴渊和周,这两个在战场上与王敦真刀真枪干仗的大名士,都在战后被王敦召到了石头城。
王敦瞟了一眼戴渊,奚落道:“前些天你被我打得惨败,是不是没尽力啊?”
“岂敢不尽力,只恨力有未逮。”
王敦冷哼一声,又问:“最近朝廷里都怎么评价我?”
戴渊想了想,说出一句颇有技术含量又不卑不亢的话:“只看您表面的人会说是叛逆,体察您真心的人会说是忠义!”这话把王敦噎住了。一方面,他直言王敦叛逆;另一方面,又说王敦忠义,旨在把王敦的野心堵死。
王敦嘀咕道:“人说戴君善辩,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接着,他又转头指责周:“伯仁,你跟我兵戎相见,这算不算是有负于我。”
周理直气壮道:“你兴兵犯上作乱,我没能打败你,的确算有负于你!”
王敦明显觉察到二人对自己的敌意,不禁起了杀念,但考虑刚刚颁布大赦令,周和戴渊声望又高,是杀是留,还得征询王导的建议。他不确定王导是怎么想的,便私底下小心试探王导道:“周和戴渊是大名士,你觉得拜他们为三公合不合适?”
王敦不想把话挑明,但王导也不想做这个坏人,遂板着脸不说话。
王敦看王导不接话茬儿,又试探道:“如果他们做三公不合适,那让他们做尚书可否?”
以周和戴渊的声望,做尚书已经是最低标准,再低就没法安排了。王导还是沉默不语。
王敦明白了王导的意思,不再遮遮掩掩,便把话挑明:“如果连尚书都做不成,那唯有把他们杀了!”
此刻,王导回忆起先前周刺激自己的情景,心中暗想:那天你没救我,今天我也不必救你!他默默地背过身,到最后还是一句话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