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反派亲娘回城记 第42节
  而村长家和桂花家里知道杨大芳家里农忙干活,竟也过来帮忙了。
  这两家的地不少,但是这两家人丁不少,活计都干了大部分了,不像杨大芳这里这么为难,几家关系不错,自是都过来帮忙。
  一群人帮忙干活,杨大芳家里的地,便播种得极快,该种植土豆的就种植土豆,该种植玉米的就种植玉米。
  杨大芳在年前种植了一些耐寒的油菜在家里的瘦地,现在这些油菜全部长了起来,密密实实的,鲜嫩鲜嫩的,想着美味的油菜花,杨大芳也忍不住砸吧了一下嘴巴。
  这个季节是最不缺美食的,在油菜花地里逛了一圈,把太过密实的油菜花摘掉部分的油菜苔,杨大芳拿来炒个新鲜菜给大伙吃。
  杨大芳扛着锄头下地跟着大伙一起挖土,锄头一下一下挥洒下去,留下的,除了松好的土地,还有酸涩的腰。
  做农民不是一般的辛苦,一年的耕种仅仅刚刚开始而已,除了松土,还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年复一年,曾经的年轻的容颜,就此老去,曾经熟悉的面孔,不知什么时候,终消失在这一片黄土里。
  因杨大芳要准备一群人的吃喝,她跟着挖了那么两个时辰的土,就回家准备晚饭了。
  由于大伙都下了挺大的力气,杨大芳自然要好好的做一顿饭犒劳一下大家。
  在所有的名菜里,有一道菜吃过就让人再也无法忘怀,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佛跳墙。
  何清河夫妻两人给杨大芳背来两大背篓的海鲜,里面就有鲍鱼海参之类,她拿了虾仁,鲍鱼海参,羊角菌,粉丝等多种材料,放在瓦罐,开始慢慢炖这一道佛跳墙。
  村人爱吃鱼,杨大芳把大伙都爱吃的翡翠鱼也做上了,除此之外,炒了几道家常的菜,诸如刺芽炒腊肉,炒油菜苔,凉拌鱼腥草,炖熏鸡蘑菇汤等。
  前面帮忙干活的人在忙碌一天以后,原本已经身疲力尽了,不过等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遥遥的,闻着那香味,肚子就忍不住呱呱叫了起来,而全身的疲倦,也在闻到那香味以后一扫而空。
  “杨大芳同志,做了什么好吃的啊?”
  “一会儿大伙上了饭桌子就知道了。”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杨爱国从学校接了两个孩子后,也跟着回乡来了,此时正在帮忙在灶台下面烧火。
  两个孩子则早就忍不住,围着炖着的佛跳墙转来转去。
  等大伙洗干净手,一碗一碗的菜被端上了桌子,大宝二宝越来越懂事了,帮忙摆放餐具,端菜,让杨大芳心里暖暖的。
  二宝更是道,“妈妈,等我长大了,我做饭给妈妈吃,妈妈就不用辛苦了。”
  这话说的杨大芳忍不住把孩子搂在怀抱里亲了一口。
  等村人坐上桌子,那一道乳白色的汤,也被端了上去。
  杨大芳道,“这一道佛跳墙,是一道宫廷菜,原是宫里的那位极爱吃的食物,刚好家里有食材,给大家做一个简易版的佛跳墙,给大伙补一身子。”
  大伙早就受不得这道菜的香味了,此时,自是都舀起汤,开始品尝起来。
  而在吃了第一口的时候,所有人都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天啦,这汤可真鲜美啊,我就没有吃过这么鲜美的汤,有生之年,咱们也喝上了以前的皇帝才喝的汤,这一辈子可真是太值得了。”
  佛跳墙鲜美无比,一大罐子的汤,最后竟喝得一滴都不剩下。
  最后,所有人都挺着溜圆的肚子家去了。
  这个时候请人干活也不贵,一个人两毛一天,不过对于乡下人来说,就是赚一毛钱,那也是不容易的。
  农人生活清苦,根本没有外出赚钱的渠道。
  第二天,村人一大早就来帮忙干活了,他们巴不得给杨大芳干活,自家都是吃包谷面就着苦哈哈的野菜过活,勉强填饱肚子而已,十天半月的,仍旧不舍得放一丁点盐,更别提做肉了。
  来给杨大芳干活可就享福了,啧啧,杨大芳祖上可是御厨,只有旧社会的皇帝才能吃到这样美味的食物,而现在,他们可吃到了。
  杨大芳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两个孩子回镇子上去了,孩子要上学,她要上班。
  因不想老人来回奔波,杨大芳让老人在乡里看着自家的土地,她则在下班以后,再把孩子带回来。
  礼帽厂的食堂被杨大芳打理得非常齐整,厂子里的人就没有不爱吃杨大芳做的菜的工人,甚至在厂子外间,也有不少人惦记食堂的吃食,就想过来打一份饭菜尝一口。
  为此,厂子里偷偷滋生了不少的黄牛,趁机赚了一笔,每天不论杨大芳做了多少的饭菜,每次都卖得一干二净。
  杨大芳算了一下,她承包的这个食堂不但不会亏损,还能有一些盈余。
  礼帽厂的厂长知道以后,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杨大芳家里的活计干了五天就干完了。
  连松土种地带耕地。
  耕地以后,下一步,得进行育苗。
  只有在大棚里育苗好以后,才继续进行种植。
  村长媳妇招呼杨大芳一起去买塑料膜弄大棚,杨大芳便和村长媳妇一起在镇子上买了塑料膜,等着跟人一起育苗。
  除了稻子的种子育苗,另外像红薯啊,四季豆啊,黄瓜之类的种子,在经过育苗后种植下去,明显比直接种植下去存活率高,并且长得更好。
  现在虽然开春了,还有一些倒春寒,有了棚子,可以把寒流防着。
  在育苗的时候,何大山回来了。
  何大山知道家里在育苗,二话不说,就下地去干活了,把原本下地干活的杨大芳推回家做饭去了。
  家里不缺海鲜,孩子们又特别惦记那一道佛跳墙,杨大芳就打算再做一次佛跳墙。
  而这次佛跳墙做出来,何大山也忍不住多吃喝了一些汤,杨爱国更是连连赞叹,连着吃了好几碗。
  也亏得杨大芳赶着时间把育苗的活计做了,等她家刚刚把活计做完,当夜就刮起了西北风,当天夜里,寒风呜咽,天地间又飘起了雪花。
  到了第二天,附近田坎上的梨花桃花李花,都裹上了一层白雪。
  倒春寒把整个世界装饰得极为美丽,花儿们裹了一层银白色,越发显得冰晶玉洁了。
  不过农人却没有什么赏景的心思,即使下雪,家里仍旧有牲口需要养,像村长家里,仍旧背着背篓,去雪地里割草。
  村长家里的猪是去年下半年买的猪崽子,经过一个冬日的干叶子之类的猪食投喂,到了春天,正是养猪的好时节,村长家里都是勤快人,即使下雪天,也去地里割草去了。
  桂花嫂子家里也喂了几头猪,这年头,家家户户都吃不饱,肯定不会给猪喂粮食,所以,桂花嫂子也迎着风雪出门去割草去了。
  杨大芳的油菜花地里的杂草正生长得茂盛,便对桂花嫂子道,“嫂子,可以去我的油菜花地里割草,我反正没养猪呢。”
  “那行啊,大芳妹子,那我可不客气了。”
  桂花嫂子说着话,朝着杨大芳的油菜地走去。
  到了中午的时候,桂花嫂子打了满满的一背篓的猪食,道,“大芳妹子,这开春了,你要养猪吗?我家里的老母猪怀孕了,到时候能下一窝的崽子,你要可以给你留着啊。”
  杨大芳想着肥美的猪肉,心里自然是心动的,但是呢,这喂猪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早晚都得弄猪食呢。
  开春了,杨大芳也在筹谋赚钱的事,去冬生的豆芽,现在已经不大好卖了,价格也降低了下来,杨大芳便不打算生豆芽卖了。
  毕竟天气暖和了,大伙可以选择别的蔬菜了,豆芽的价格下降也在所难免。
  所以,谋划新的门路赚钱,那是必然的。
  杨大芳的后娘渣爹,可是没少弄钱,按照杨大芳的打算,她总有一条要回城的,总有一天,要回到那个城市,去把渣爹后娘踩在脚下,而钱,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新的赚钱门路必须快速对接起来。
  养猪的话,如果数量少了,有苦又累又耗费时间,并不是杨大芳赚钱的首选。
  再有一个,她也没有养殖技术,所以,她没有犹豫,直接否决了。
  桂花嫂子有些可惜,多好的猪崽子啊,不过想到杨大芳手艺好,现在又嫁得好,衣食不愁,不养猪也是应该的,便没有再询问。
  不过,等到了早上去礼帽厂干活的时候,当桂花嫂子询问谭大舅母养猪与否的时候,王翠花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不但如此,王翠花还道,“大侄女啊,你要不要养猪啊?大表哥后面的猪圈修整一下,倒也可以养两头呢。”
  在农村居住,哪里有不养猪的?便是农家肥,可就靠着猪和牛这些粪便了。
  杨大芳有些为难,道,“我倒是想养,但是孩子在镇子上上学,我担心两头忙碌不过来。”
  结果谭大舅妈道,“你那屋子,总要有人照看才行,大芳侄女,你要放心的话,就让我们家给你照看,我家三个孩子呢,而且都大了,家里头能照看着,我和孩子他爸,顺手给你照看房子也顺当。”
  这话一说,杨大芳还真的心动了。
  她想的甚至更长远一些。
  来年就要修铁路站了,等拆迁的时候,她如果宅地基大一些,那赔偿肯定更多,所以,她得趁着这个时候修一些房屋,哪怕是土墙房。
  而她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借着住不下,或者养不了猪为理由,借机修一下房子。
  村子里后面有一座村里的荒山,如果自己承包下来,等到拆迁的时候,都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杨大芳想到这里,便道,“我也是想到家里屋子小,住不了,这才想着不养猪,但是家里的地也需要农家肥,现在看来,得修一下房屋才行。”
  村子媳妇道,“爱国叔家旁边的地方,可以给你们家批一块宅地基。”
  “那行,回头麻烦村子给批一块地,我当时被杨婆子赶出来,本来也是住的我爸的屋子,现在我有钱了,正好正大光明修几间屋子。”
  “那我喊大牛给你批大一点的地基。”
  大牛是村长的小名。
  杨大芳听了这话,心里自是很高兴,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
  而桂花嫂子这里,那母猪还没生下崽子,就被预订出去了。
  而开春养猪这个活动,别说在乡下,就是在镇子上,竟也兴起一股子的养猪热潮。
  现在的人都很穷,想到养猪后得到的大肥肉,人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所以,不只是猪,还有鸡鸭鹅等,都是人们养殖的目标。
  三月十四是植树节,不少单位都趁机房价一天,礼帽厂这天也放假了,人手发了两棵小树苗,让大伙回去种树。
  杨大芳看了看,竟是两棵杨梅树,梅子长成需要一些年头,不过谁也不嫌弃树少,反正每家都有柴山,到时候往山上挖一个坑就种植上了,根本不费事,再过几年,梅子就能摘来吃了。
  因“梅”同“霉”,便有了杨梅树不能种植在屋子周围的习俗,杨大芳盘算了一下,打算种植在后山。
  结果她回镇子上的屋子接孩子的时候,在隔壁谢逊家,竟抬着一头小猪崽子朝着屋子里走去。
  谢逊经过刘春晓的事情以后,前几天调了工作,在镇子上的派出所当所长,他白天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再去上班,晚上回家以后,则自己买菜给几个孩子做饭,附近再有人给他说媒,都被他拒绝了。
  杨大芳最初看见这一头小猪崽子的时候,还没反应过来,道,“谢逊同志,你这是买来烤乳猪吗?”
  “啊?不是,我是养猪呢。”
  “养猪?哪来的地方?”
  两家院子的布局差不多,并没有猪圈。
  “我就养在院子里,在院子里搭个棚子。”,说到这里,谢逊乐滋滋的,“我还打算在院子里养一些鸡鸭。”